【蒙汉岳】你利用了99%的碎片时间来学习,却输在1%的“知识管理”上!

仅供分享不做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谢谢配合。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

x
本帖最后由 蒙汉岳 于 2017-2-28 13:49 编辑

123.jpg
“老岳,我每天都有做不完的工作,平时也只能利用碎片化的时间来看看网上的文章,大家都说碎片化的学习和阅读没用,我自己也觉得的这样学习效果不好,不系统,记都记不住,更别说应用了。但我确实挤不出整块时间来学习啊,有什么办法能把碎片式学习变得更系统吗?”小梅说

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欧阳修说过:“余平生所作文章,多在三上,乃马上、枕上、厕上也。盖惟此尤可以属思尔。” 其实大文豪也是利用边角的碎片时间来学习和工作的,所以问题的关键不是干掉碎片化,而是如何提高碎片化学习的效率,而提高效率的关键是要建立起知识管理的体系。

有了知识管理体系,你输入的信息,会迅速的找到相对应的“存储”位置,不会再有左耳进右耳出的情况,你的知识管理体系越完整,沉淀信息的效率越高,所以只要输入质量没问题,即使是碎片化的输入一样可以丰满你的头脑,提高智识水平。
生涯管理
但是我们要了解知识管理体系必须先了解个人的生涯管理,因为知识管理属于生涯管理的一个部分。

生涯管理有几个基本管理项:

时间管理
智识管理
健康管理
财富管理
关系管理
时间是一切的基础。

彼得·德鲁克说:管理就是在资源稀缺的情况下把事做成的能力。

而人生当中无时无刻不在面对资源的稀缺性,而所有的稀缺资源中,时间资源是最稀缺的。但时间不可管理,所谓的时间管理都是管理自己。因为时间没有弹性、不可再生、不可逆,某种意义上说时间几乎就是人生的本身,而一切资源都是运行在时间这个基座上的。任你多富有、多聪明、多漂亮,时间没了,时间之上的一切属性都烟消云散。

智识需要管理的原因也是因为每个人的心智资源是有限的。智识资源分为:处理能力、输入和输出。总的来说智识就是用来处理信息的,把信息处理成知识,把知识锤炼成智慧,而这个从信息到智慧的转换关键就是智识,智识决定了转换效率,也拉开人和人之间在心智上差距,而这种差距甚至可以达到几百万倍。

人生百年,大家的时间总量差不多,为什么有的人功成名就,有的人碌碌无为?原因就在于智识效率的高低,你的效率高一倍,相当于寿命比别人长一倍,更何况高百倍,千倍!
人总是会老的,身体的机能会随着时间变化衰弱,身体健康关系到生存的质量,所以健康也需要管理。

健康的状况也会影响心智的构建,更重要的是健康可以决定你能活多久,这决定你有多少可使用的时间。

财富在现代社会是一种自由的必要条件,可财富本身就是时间的副产品,它还可以是其他资源的催化剂,能够节省时间,能够让你更健康,接触到更多优秀的资源,拥有更多的体验,增加人生的丰富度。

马克思说: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也就是说你是谁,是由你的社会关系决定的。特别是这个建立连接迅速,关系复杂的现代社会,你必须管理这个可以决定你是谁的社会关系,这其中包括亲情,强社交的朋友,弱社交的友人。

而之上所说的一切,本质上就是对时间分配的管理。而我认为把时间分配到心智资源上回报率最高。

了解过了生涯管理,我们来看看智识管理是什么情况。

智识管理
之前我们说过,智识管理可以分为:

输入
处理
输出
而知识管理主要针对信息处理这部分的能力展开工作。比如信息输入到了硬盘后,知识管理就是整理硬盘,让硬盘的读取速度更快。

其实信息也好,物品也好,管理的前提都是可以分解为:分类、存储、方便取用这个几个步骤。

作为一名家装设计师,就让我们先从收纳谈起。

我想设计师朋友们对物品收纳都特别熟悉,想一想我们是如何收拾衣柜的?

我们要先把衣服分类,男人的、女人的、外套、内衣、夏装春装、大小长短,等等。

其次我们要把分好类的衣物规划到衣柜的相应位置,过程中有些不喜欢过时的衣服还要挑出来丢掉。

然后再把这些衣物分门别类的放到衣柜里,要考虑应季的衣服放到最外面好拿的地方,还要考虑衣物之间的搭配,甚至把搭配好的衣服放到最外面方便第二天早上穿。

知识管理
如上所述,其实知识管理和收纳管理或者管理库存的步骤也都差不多,可以分为:

分类
剔除
巩固
贯通

图片1.png
下面我们就来了解一下这个几个步骤。

第一步 分类
我们可以把知识分为以下几种:

陈述知识
程序知识
思维知识
我们在展开学习的时候要人为的训练自己,按照知识的分类来为输入的知识作分类处理。

陈述知识
什么是“陈述性知识”呢?其实就是对某种事件的陈述,比如:老张和我在肯德基谈了一次方案。比如:圆周率,化学元素表。

我们来看一下陈述知识怎么分类处理。

假如,我今天看到了一则历史故事,我觉得其中一个情节特别有意思,于是我们首先会把这个小情节记录下来,放到我的笔记本的历史类的笔记当中。

我和朋友吃饭,他讲到一个很有趣的比喻,我也会按分类把这件事记录下来。

你看陈述类知识的关键在于记录,而记录分为两种:内记忆和外记忆。

内记忆就是记在脑子里,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背下来,而现代社会的信息量实在太大,不可能全都背下来,所以这个时候就需要外部记忆,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笔记,我个人喜欢用手机里电子版的笔记,有些人喜欢用纸质的笔记,这都不要紧,关键是要建立系统的外部记忆体系,可以方便的检索资料。

程序知识
程序性知识也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方法和技能,而方法和技能在某种程度上都可以被理解为一种算法或程序(软件)。

比如:先这样,再那样,只能这样不能那样,遇到这种情况就要这样,遇到那种情况就要那样。这种先后关系的条件判断就是一种程序。

我们再来看一下程序知识怎么分类处理。

比如,我看了一本叫《如何阅读一本书》的书,书中讲了关于高效阅读的方法,我看完这本书之后,会把这本书的笔记(陈述性知识的外部记忆)整理到我的程序性知识的分类当中去,然后下次我在看书阅读的时候我会刻意的按照书上教我的方法开始练习,逐步的提高我的阅读能力。直到有一天这阅读的程序变成了我的阅读习惯,我不需要刻意的思考,就能自然而然的使用这种阅读技能了。

再比如,我看到了设计网站上很好的案例,一般我会按照自己对风格的理解进行外部记忆的整理分类,把图片案例分配到相关的文件中去,更重要的是我会把其中启发我的处理方式的资料单独存放,反复研习,遇到合适项目的时候,我会尝试用新学到的方法去解决。

程序性知识的关键在于练习,刻意练习。(什么是刻意练习请阅读我的文章《用学习来终结抄袭(中)—怎样才能开创自己的设计风格》

思维知识
最后我们再来看一下思维知识怎么分类处理。

思维性的知识一般指的是非常抽象的信息。比如哲学上的概念,比如,对逻辑和理性的思考,也就是所谓的“批判性思维”。比如对一个事物进行分析、判断和评价的能力,正是这种能力带来了我们的独立思考。

目前为止我所知道的最有效的“批判性思维”就是哲学科学体系,这也就是为什么我花了很多时间看科普书的原因。当我阅读到其中的反思性的知识的时候我就会把它归纳到思维知识的类别中。

批判性思维带来的结果就是生活中我们常说一个词:洞见。

洞见有个特别的特征就是:一旦你学会使用洞见所提供的视角观察世界,那么你再也无法忍受自己以前的愚蠢了。也就是说一旦学会了新的思维方式,你会不自觉的用这个思维方式来看待世界,这个过程不可逆。神奇的是思维方式记录下来没有用,你必须要理解,理解了就不用记下来,你一定也不会忘记。思维知识有点像是你电脑的底层启动程序,只要你安装了,每次电脑启动都会调用。

举个例子,有小伙伴问我:怎么样才能设计出空间的呼吸感?

我说:我不知道什么是空间的呼吸感,这个说辞大概是你听某个大师的演讲时听来的吧?

这个词是一个感受,不是事实,更不是一个有效的概念,因为他无法被清晰定义。

感受就是小马过河,而这个感受是大师的,不是我的也不是你的,我没有感受过,我也没法定义它,有一天我有了这个感受,也许我可以说,原来大师说的空间呼吸感指的是空间里的流动性,那空间流动性就相对好定义了。

我可以定义空间的流动性为以下几个部分组成:

空间中动线的通畅程度

空间中视线的开敞程度

空间中空气的流通程度

也许你会说,不对,空间的呼吸感,呼吸嘛,强调的不是通透和流畅,强调的是起伏节奏!

那好,既然如此,我们就要定义什么是节奏,确切的说是室内设计视觉上的节奏是什么?

我们可以定义为:

空间体量大小的重复与对比。

空间立面造型的尺度的重复与对比。

空间色彩的重复与对比。

空间明暗交织的光阴关系的重复与对比。

有了具体的内容和定义,我就能展开学习和讨论。

你看思维性的知识重点在于反思,它可以让你不再迷信,能让你在这个充满套路的世界迅速的辨别出什么是真正的真知灼见。

第二步 剔除
就如之前所说的整理衣物,知识分类之后就应该剔除,舍断离。

剔除什么呢?

剔除无效的知识,剔除多余的概念。

什么是无效多余的知识和概念?

举个例子,现在任何一个初中学过化学的人都会知道,燃烧就是剧烈的氧化反应,但是在人类搞清楚燃烧之前人类假想了一种叫:“燃素”的东西,物体里有了这个燃素,所以物质会燃烧,而没有这种燃素的物质就不会燃烧,比如水。

你看,燃素对现代人来说就是一个无效的知识和概念。

再比如之前提到的空间的呼吸感,就是无法被清晰定义的一个概念,最多是个词汇,而不是知识。

针对知识做剔除动作的时候,有个大名鼎鼎的工具需要介绍一下那就是:

奥卡姆剃刀
奥卡姆剃刀原则用一句话解释就是:如无必须勿增实体。

简单来说就是如果同样的一件事,一种是用两个步骤来证明,一种是用三个步骤来证明,那么两个步骤的更简洁的有可能更接近事情的真相。

比如,皇帝的新衣中,看到皇帝光着屁股在大街上行走,大臣的解释是:

1、皇帝穿了一件世界上最华丽的衣服。

2、衣服很漂亮,但蠢人看不到。

3、我很蠢,所以我看不到这件衣服。

而童言无忌的小孩的解释是:

1.皇帝没穿衣服。

所以小孩的解释更符合奥卡姆剃刀原则。

是的,上帝喜欢简单,奥卡姆剃刀剔除了那些多余的、无法感知的、无法检测的条件,最终科学家(霍金在「大设计」中解释了为什么宇宙的诞生不需要上帝这个假设)用奥卡姆剃刀剔除了上帝存在的必要性……

第三步 巩固
分类和剔除删减之后,我们需要做的就是巩固我们已整理过的知识。

人的认知有两种基本模式:

算法模式
本能模式
不同的知识输入时会通过不同的心智模式处理。

算法心智:
算法心智用来学习程序性知识的,它也可以被理解为一般意义上的理性智力,比如智商,比如数学计算能力、逻辑的归纳演绎能力等等,我们在使用算法心智进程的时候,往往很痛苦、很累。

比如你心算一下78645.75 X 38404.8743=?这个时候你使用的就是算法心智。

我们学习弹钢琴,学习设计,学习编程,学习围棋,这些程序性知识都是由一个一个细分的步骤展开的,想学好它们就必须不断的练习,一个步骤一个步骤的练习,一个小程序,一个小流程的刻意练习,直到把这部分程序性的知识练成本能反应,可以直接被本能心智调用而不需要理性计算为止。

比如学习一门语言时从说的磕磕绊绊到说的流利,甚至如同母语一样的本能,这个练习过程就是把程序固化成本能了,变成了心理表征模块。
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熟能生巧。

本能心智:指的是不需要大脑思考的,本能的反应,自动的、直觉的反应。比如你在拥挤的大街上一眼就认出自己的朋友,比如,你可以一边思考一边走路,你可以一边骑自行车一边说话唱歌。

本能心智对应的是一些本能的、直觉的、条件反射式的反应。比如一个武术高手,打斗时都是下意识的见招拆招,一名钢琴家即兴演奏的时候,大脑不会考虑手指该怎么动,乒乓球大师不可能等球到眼前了才做反应,对手击球的那一瞬间,他就已经判断出球路,球速,调整好自己的挥拍的方式了,一名资深的设计师一眼就能看出平面布局的不合理,一名文物专家一眼就能分辨出赝品,这种不需要思考的快速反应能力,就是本能心智。

我们平时通过阅读来学习时,我们识别出书上的字,这个过程几乎是本能的,不需要太多思考,这是因为我们从小就接受了大量的阅读训练,但是当我们看一本哲学书的时候会非常痛苦,我们觉得书上字全认识,但讲什么完全不清楚,因为这个时候我们的学习调用的已经是算法心智了。通过不断的刻意练习,有一天终于你的阅读开始顺畅流利起来,之前大量的刻意练习让你把许多哲学概念的理解变成了本能式的反射。
图片2.png
你看,无论学习什么,在学习的开始阶段我们都要使用算法心智来输入,然后我们要通过大量的刻意练习来巩固这些知识,把这些知识固化成心理表征的模块,让本能心智实现自动调用。

也就是说没有通过刻意练习变成模块沉淀到本能的知识都和你半毛钱关系没有,改变不了你的认知也提高不了你的技能。

第四步 贯通
其实融会贯通的前提就是系统,知识之间有组织高效率的相互联系就是系统。建立系统的前三步我们已经讲了,分别是分类甄别、剔除筛选、巩固消化,接下来我们聊一下融汇贯通。

首先,知识的融会贯通的前提是:提问题。
也就是说你在学习一项技能,了解一项知识的时候,最好可以带着问题学习。

比如,你上网看到了好多中式的设计案例,觉得美美哒,于是这个时候你要给自己提出问题:

为什么以前绝大多数的样板间欧式的居多?

这几年又为什么中式的曝光度很高,好像大家都突然发现中式之美了,为什么?

为什么之前的中式不火?

现在很火的中式和以前的中式有什么不同?

空间组织方式是中国传统的吗?

符号的变形是往什么趋势上变化的,为什么?

家具呢?现在的中式家具和传统家具相同的地方在哪?不同的地方在那?

要回答上面这一些列的问题,你要在整理过的知识库存中调用:营销科学的知识、消费心理学的知识、地产产品变迁趋势的知识、建筑史方面的知识、室内设计的资料、大师的案例。这些知识有陈述性的知识、有程序性的知识、有思维性知识、有专业知识、有理论知识,原本这些树状的在知识库中的垂直分布的知识,因为有了问题开始建立横向结构从而相互关联。

如果你真的对以上问题真的有了自己的答案,你对中式设计的理解绝对不会在停留于:"没有中式就没有贵气" 这种水平。
图片3.png
其次,想要融汇贯通,要尝试着为这个知识辩护。

也就是说,你能够把这个知识用自己的语言给别人讲清楚,你能用它去解释知识以外的事情。

比如,我看了很多遍讲相对论的科普书,刷到第三遍的时候我觉得自己能够讲给我自己听了,刷第五遍的时候,我尝试着给一个同事讲,但是依然失败了,我无法用他能理解的事实和例子讲清楚这件事。你看这就是我没有能力为这个知识辩护

再比如,在我之前的文章《你错就错在该拼感情的时候拼了价格》的文章中 DVF的动力公式,原本是用来解释学习动力的,我拿它来解释消费心理也一样非常的贴切,其实这种迁移也是对知识的一种辩护手段。
微信截图_20170228104719.png
利用之上讲的四种知识的管理手段基本可以做到:梳理问题、管理知识、储备知识。

如瓦齐曼斯所说:“使物体严丝合缝,使生活的世界更有秩序,这就是控制感带来的愉悦。”我想,对知识的管理不但可以让我们高效的学习也同样会带来这种控制的愉悦。

--------------------------------------------------------------------------END--------------------------------------------------------------------------
2016年的6月,我想写一本书。6月18号的时候恰好有个想法偶然的飘到我的脑海里,于是我写了一篇名为《啥也不聊就给你讲个设计故事》的文章,而后发表在了“蒙汉岳”这个订阅号上,没想到文章获得了我朋友圈中小伙伴们热烈的鼓励,这也强化了我为工作三年左右的设计师写一本书的信心,半年多的光阴,到目前为止已经有29篇文章得以发表。
谢谢这半年多来,在我微信朋友圈中为我点赞并转发我文章的小伙伴们,是你们的鼓励,支持我写到现在。说实话,写作的过程挺痛苦的,这半年来每个周末我都要熬夜写作,有些文章写个开头就写不下去了,反反复复,不停尝试,其中最长的一篇文章写了一个多月。当然这个过程对我来说意义非凡,我通过写作重新的梳理了一遍自己的知识,同时也让我在“设计师”、“创业者”之外,又多了一个“作者”的头衔,我以此头衔为荣,因为这个工作能让我在本职工作之外更多的帮助他人。
半年来,有许多小伙伴问什么时候可以见到这本书?还有很多小伙伴把我的文章打印出来装订成册以方便阅读。
现在这本书的内容已经全部汇编完毕,当然书中的文章你们仍然可以在我的微信公众号上找到,但是集结成册的彩印书阅读体验会比在手机上好很多,之后3个月的时间里,我和出版社的老师会抓紧校对并完善这22万字的书稿,希望我们的努力对你们的设计生涯会所帮助。
●我会先在“蒙汉岳”的订阅号上发起书的预售活动,请不要错过我的推送消息!
●我会在大家预售的书上签名,还会有神秘礼物。
●我会把我朋友圈中通过转发支持过我的小伙伴的名单印到书里,以示感激。
谢谢大家!
更重要的是:我依然会持续的每周更新“蒙汉岳”这个公众号的内容,我会尽量以设计工具、设计方法和设计心理学方面的内容为主,也许下一本书也会这样诞生。当然你也可以告诉我你想听我讲什么?什么困扰了你,我们一起来完成写作和发现。
我会一直在,因为衰老不可避免,所以我们要一起拼命成长。

精华推荐
换一换

发表评论2

【蒙汉岳】你利用了99%的碎片时间来学习,却输在1%的“知识管理”上!
拓者推荐
  • 2024拓者1T硬盘素材
  • 5月21日家居风水—长沙站
  • 5月21日户型优化—长沙站
  • 5月21日ipad手绘&Ai—长沙站
  • 流量时代丨新媒体大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