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四川的大山深处,传说离天堂最近的牛背山,有这样一群青年人,他们自身经历了汶川地震、雅安地震等灾难,却仍愿意用自己的青春热血去打造一个现代化的青旅追求公益梦想。在建筑师李道德的带领下,经历了最艰难的改造,最无望的完工日期,青旅改建项目终于竣工。青旅项目改造过程期间,到底经历了怎样的艰辛?是什么让建筑师李道德一次又一次地被触动?青旅改造采用参数化设计所呈现的独特拱形构架,是为了凸显与众不同,还是建筑师的用心良苦?随设易小编进入这个独特的小村庄吧~ ! x5 F' }) u# [4 r" N ![]() 建筑师李道德和志愿者们 2 |) G- T( f7 k9 d5 T L【搜狐焦点家居】这次改造项目的委托人是谁?他们提出了怎样的改造诉求? 8 C* ?& @+ s7 ~2 c+ U! M" U # Z5 z+ D+ Y$ {( i+ L. j【李道德】这个改造项目的委托人是一群志愿者,主要发起人之一是大雁(真名李雁)。今年7月底、8月初的时候,我们去了一次四川,到了这群志愿者,第一次见到他们感觉特别微妙。虽然大雁不是地震致残,但是他自己经历了汶川地震、雅安地震,所以当他们近距离跟你接触的时候,会突然意识到在当今这个非常商业化的时空里面,竟然真的有这样一群人,他们自己经历了这么大的灾难,却还用如此饱满的热情去帮助别人,内心真的很受冲击。 这群志愿者希望在距离牛背山最近的蒲麦地村子建立一个青年旅舍,但目的并不是盈利,因为位于山腰处的蒲麦地村是是去到牛背山最近的也是最后一个有人居住社区,有近100来户住户,许多“驴友”都会选择在此停留休息。但当地目前只有不稳定的移动信号,交通、通讯条件较落后,更为严峻的问题是因为设施的简陋,出现了伤员也没有办法得到及时的救治,让人束手无策。而山里孩子迫切渴望了解外面世界的求知眼神,则更是催促着一个固定基地的诞生。他们团结一心,意欲打造一个现代化的青旅,用他们的话来说是,希望青旅可以“作为一个平台,一个环境保护的基地,一个山难救援的基地,一个青年人可以到这里来进行公益实践的基地”。 # U! m6 f5 m1 N2 h 原生态的蒲麦地村 【搜狐焦点家居】项目改造所在地,当时是怎样一个现状? 6 x5 \1 u) A# b' Q1 ~% \# K $ H7 N( M! J: [0 |5 z" D1 g* D9 }5 F【李道德】我们第一次去看基地,从北京飞往成都,然后换车上高速整整12个小时,才到了山下的冷集镇,再要坐2个小时的越野车上山,才能到达蒲麦地村。也正是因此,村子比较落后,传统面貌并没有很大的改变,房子以传统的木构为主,坡屋顶,灰的小青瓦,最高的也就是二层至三层。他们这个地方也是属于地震带,有些房屋因为地震而年久失修。 建筑师李道德和志愿者们徒步上山 + d3 d6 N0 x" P* x第一次去我们是和志愿者一起徒步上山的。在登山的时候,当时有一个细节让我记忆尤深,大雁上山比我们还快,我说”大雁,你比我们还要利索啊!“大雁调皮的一笑,随口说,“我比你们有优势,因为我三条腿!”大雁这句话让我现在都记忆犹新,也坚定了为他们做好设计的决心。 # X! i% ~# F$ I " m& w* f( T- o【搜狐焦点家居】房子改造之前是怎样的? . D0 F# ]& p* x! ^1 d8 A. C, V 【李道德】房子总共有三层,第一层是杂物库房,室内的光线特别暗,使用率也很低;二层主屋被墙柱隔成了一大四小,五间房,没一件都很狭小黑暗,面对主屋右边是后期建的方盒子砖房,看似结实,实则为村民自建,并没有合理钢筋配比,存在安全隐患,左边是猪圈鸡窝,中间有一个不小的平台,这个平台在四川当地叫坝子,村民说山地里特别难得有这样一个平地,所以才有这么霸气的一个名字。所以在以后的设计中以一直在强化坝子的功能,希望为志愿者、村民提供一个开放的可以交流的空间。因为原来的房子全是石墙,我们改建的时候也是就地取材,建材主要是当地的石材、木头等。( Z! u$ n$ E8 Y& p" m" l) i 房子改造之前 ( M( H" a- M9 I1 x2 } 8 q( t7 j- {- F2 N 房子的一层平面原状图: {2 |+ C$ O E# }( F! E2 a . l9 k$ D- G; _ ?& c% L" u 房子的二层平面原状图9 n. P) c+ P% [) g4 k: J 房子的三层平面原状图1 \3 [, i5 M9 G9 }/ ` 9 J3 K- D8 ?! X; c3 u 房子的三层屋顶原状图 / |2 a0 p$ J4 f$ M/ M2 h' U( f6 a C1 P6 i9 r 【搜狐焦点家居】能否谈谈本次项目的改建思路? . Y# Y5 n+ Q$ V) o! O- I3 h5 F/ z 【李道德】最基本的想法是把封闭的,不太好用的空间做成能让光线和视线通透起来的开放空间,功能上也不希望是完全割裂的,室内和室外能够结合在一起。 结构关系拆解轴侧图 这是户型图。一层原先是库房,我们把一层做成了志愿者办公室和宿舍,中间是开放的办公区,大石墙变成了一个玻璃外墙,村民和游客在道路上就能够一眼看到他们工作的状态。左边是三个志愿者的宿舍。右边是一个常驻负责人即店长的办公室。# x& M3 c/ O7 z/ F 首层平面布置图 ' W W' r! a; C5 o. t8 _# |/ z8 } 首层的志愿者宿舍* C8 Y! O* I# H* {7 _9 O " N) }% K/ u5 {( U8 @% S$ d. [3 @% e' } 志愿者办公室$ _1 B5 O/ {9 B. n: p0 q 店长的办公区 # {; \3 q" t! y+ Y' C" [ 2 J% H; H1 S! y3 W: k% i二层,我们把之前后期建的方盒子砖墙拆掉了,两个有原因,第一个是从抗震性上考虑当初村民自建房以节省为主,钢筋配比结构强度都是不够的,一旦发生地震,后果不堪设想;另外,从设计的角度,它跟整个村子的文脉和机理是冲突的,村子其他房屋全是坡屋顶、砖墙、灰瓦,这里突然有一个水泥方盒子特别突兀奇怪。拆掉之后,这个空间就与坝子通起来,但是又不能是完全敞开的,我们做了一个灰空间,跟整个建筑结合起来。, X; @& v' L ^& z7 s+ K 二层平面布置图 , C* U$ O# w% ~4 z( b5 Y6 t8 Q0 h& d 我们一直强调坝子的开放性,于是把坝子对面主屋厚重的外墙拆掉,做成可以打开的钢架玻璃门,钢架上可以放置木柴,这也是来自他们原本的生活方式,最外面的玻璃可以既遮风避雨,有使阳光得意完全的洒进室内。 : f# t% f6 }# D2 Q $ j1 @0 z. E1 Z' C; c, w! a当这些门打开的时候,室内室外是完全的一个整体,坝子的功能被延伸到了室内。再加上侧边加建的构筑物所形成的灰空间,整一层将是一个完全一体的开放空间。0 D ?! z7 `; f. C% v3 b& s 二层的开放空间 ' H2 o* T9 H- F# V$ ]其实,很多年轻人通过登山结交朋友,互相交换信息,交换知识,,所以他们特别需要这样的一个平台。于是我们整体建筑的二层做成完全开放公共的空间。这边全是书架,中间有桌子和椅子,相当于是一个阅览室,也可以是一个棋牌室,总之是大家可以到这儿交流聚起来的空间。) U1 K8 S7 f4 ~- S2 M & Y; W9 y, j3 A9 z 二层的开放空间阅览区 便于志愿者、村民、驴友们沟通和交流。这一点也是来自于我们和这些年轻驴友们的交流,他们不止一个人都讲过,对于青旅,他们不会奢望房间多么宽敞高级,而是急需一个可以让大家交流、放松的公共空间 5 F' J! h+ R5 ]( T6 D+ H+ J& h 3 @ ^+ Z8 L& h! v 二层的水吧休闲区 我们原来想在吧台这一侧做一个壁炉,用来取暖,最终还是选择了当地人一直用的大钢炉,因为这是他们的生活习惯。外边是一个医疗室,救援的操作在里面。里面留给常住在这儿的屋主,他是独身老人,生活简单,放置了一些基本的组合柜,床铺。 & i# ?0 }5 I, w6 X) @1 X4 m 二层的左边这里原先是一个鸡窝和猪圈,我们做了一个彻底的颠覆,原先最阴暗污浊的部分,现在成为了明亮干净的功能用房(卫生间、淋浴房、洗漱间、厨房)。我们保留了原先的木结构,外围则用当地的是石材砌墙。" C7 u/ A3 s5 f# h3 r7 m) R* Z # i3 |- T: A0 t Z6 H& ` - d8 I0 n: `$ U- I, W) x( i 青旅的功能用房-厨房# C: k8 t/ q S 青旅的功能用房-卫生间 青旅的功能用房- _ `% d) V$ d m; e7 U5 ^ . i( R, d* v' `+ q 青旅的功能用房-淋浴间8 d9 F) f: b. {1 l 青旅的功能用房-餐厅 第三层的空间并不高,是一个坡屋顶。考察了青年旅社和现有的居住条件之后,决定这一层在功能上,不全部是客间,而是提供了一个开放的空间用于喝咖啡,聊天。 9 A) N" M$ Z% N- Y0 d* s, U' B% [这边是两个单间,因为有一些游客希望有独立空间,而其他的空间是小隔间,一个床铺有一米多长,但这又不是传统的通铺,通铺完全没有私密性,而且互相有影响,于是中间做了一个矮的隔断稍微挡一些,一般大家都认识的,可以晚上聊聊天就睡觉了,同时,在有限的空间里接待的人相对多一些。, l8 R- X B% B% o 三层平面布置图5 |- F3 B/ B* ~- w 三层阁楼空间 8 K. q) U2 t% V/ E, c 三层阁楼空间-小露台 三层阁楼空间-单间4 T9 n$ {& M3 \6 f( u 三层阁楼空间-通铺 9 ?$ \. m4 n- _% t+ M' k# s2 }0 _; p$ A 【搜狐焦点家居】您的这个建筑设计,最终为什么会有这么独特的一种呈现? & |) m8 Q9 A0 R2 s) t【李道德】功能永远是建筑中最基本的核心,也是建筑师创作时最先要满足的条件。在提供了共享空间,解决了住宿以及卫生条件之后,我希望,我的设计可以体现更多的一些思考。 铺上瓦片的屋顶形状与大山和云海交相呼应 比如你看到的这个所谓特别的屋顶,它的形态是和背后的山峦所一致的,这也是为什么这些村民看到它并不觉得突兀,而是很亲切。包括主屋的“木柴墙”,看似特殊,却来自他们的生活。: ^1 a }3 H0 W- \7 o7 \2 P 5 v2 s. u3 X+ E9 }) { ? 还有新的构筑物的结构形式,也都是在原有的传统木构当中演绎出来的。希望最终这个建筑就像是在山里面长出来的,它就属于这里,蒲麦地村,属于牛背山。同时作为建筑师,通过我们的设计,希望可以让社会更多的关注到大雁他们这群志愿者,关注到空巢留守群体,关注到山里的环境保护,关注到贫困落后地区的建设等等。9 |/ u" i$ U8 A" x. P 房子正在施工9 ~! b+ s: [* L7 D! r8 S9 F . v( `% e0 ]: N O. d1 y' G Y* F 【搜狐焦点家居】这个拱形的屋顶是用异形竹钢大梁撑起来的? 7 Y' ~" Z8 k* {+ h( e3 P( H; M3 s. G【李道德】这个材料我们刚开始想是木构,木构做这种东西有困难,又不可能是钢结构,一个是造价,另外也跟这个区域不融合,所以我们想到了竹钢,而本身这个材料工厂就在四川,离这儿也不远,属于本土的材料,但形式是板材。后来,我们把竹钢板全部切成小于一厘米,一个一个薄片的弯起来再固定,加压形成一体,我们用计算机的模型出图纸,他们根据图纸在地面上放样,一点点做出来。& X5 C7 F3 S( B: m6 w 异形竹钢制作 % h0 U O3 v" R j0 Y前期在工厂里做了一定的实验,但是到底能弯到什么程度,谁也不知道,而是怀探索的精神,做了第一次尝试,当时,他们都不相信能够做出这种异形的竹钢大梁,但是后来我们不断施压,最终做出了一根。 + h& e: Q- q d 加建的部分建筑构架 【搜狐焦点家居】这种异形竹钢材料的安全性和拱形结构的抗震性如何? / p7 O" ^" T& G: B8 x/ u【李道德】竹钢的学名叫做高性能竹基纤维复合材料,主要是指以竹基纤维帘为基本构成单元经高压胶合而成的材料。具有高强度、耐火、防腐等特性,所以俗称”竹钢“。再加上本身的可降解、可再生,它也是一种绿色材料 露在外面的竹钢材料 , Y9 e0 h* R& _# \* |) `, X关于结构,这里我们对原有的木结构做了一个评估,它的结构耐久度和牢固度没问题,同时,我们新的几个大梁是搭接在老的结构上起来,而主要的属相支撑着地部分是单独的结构,并且与底层石墙的结构相联接,这样主体结构非常稳固,顶部的这些杆件也并非装饰性的,而是为了让主体结构件更紧密的联接,相互支撑、牵扯,达到最大的稳定性。 房子的瓦盖 3 T9 {/ A* l7 c# N$ M【搜狐焦点家居】我们发现这个拱形结构屋顶的瓦,也做得特别的精致,但它们的排水和防漏措施如何考虑? 【李道德】最初我们希望是定制的一种S型的瓦,因为它是双曲面,定制的S型瓦可以保证在坡度变化时雨水不会流入,我们也做了一系列的电脑雨水模拟、论证。但当我们确定了可行的时候,再去咨询加工厂,时间已经远远不够了。最终只能放弃定制,而选用现成的小青瓦。于是我们在传统的沟瓦和盖瓦下面又多做了一层底瓦,底瓦和沟瓦之间有一层防水层,以此来解决双曲面屋顶铺瓦以及漏水的问题。+ b- ~; G% w3 h# f 【搜狐焦点家居】这个加建拱形部分下面的功能区是什么? 【李道德】正如我之前说的,整个改造的中心是围绕这个坝子的,我希望最大程度的增强这种开放性,增强坝子的功能。 于是新建的结构形成了连接室内室外的灰空间。因为有盖瓦,所以可以遮风避雨,让村民、志愿者们即使在雨季,也可以尽量多在户外的活动、交流。 另外我们也希望通过新加建的这个构筑物,富于整个建筑一种独特的气质。在白天,你可以看到它的空间形态是和背后的山峦一致的,有那么一些特别,又有些似曾相识。在半晚或者深夜,它会形成一种精神的港湾。 ! c/ o$ v4 w( `1 Y 可以假想,一个驴友在经历了4至5个小时的徒步跋涉,远远的看到这么一个发出暖暖光芒的穹顶时,会是一种多么幸福的感受。 如黑暗中的灯塔 正如大海中远航的船只,看到了灯塔。建筑在满足基本功能的同时,应该有更深一层的意义。9 j2 H+ a7 A8 F6 w+ O ![]() 搜狐焦点家居】听说,这次的改建项目进展起来并不容易,后来还曾经因为和个别村民的冲突而被迫停工,据说一度工人们的人身安全都难以得到保障,当时是什么原因引起了村民的不满? & Y# l! ~3 b2 ^! ] 【李道德】不同的人思考问题的角度必然是不同的,即使是以此完全的公益援建,但仍然会有各自说词和不同的理解。有时候你也很难判定谁随谁错,但是矛盾也就一天天增加了,确实一度停工,甚至出现了一些极端的冲突。导致了之前的工人全部被迫下山,我们又和节目组下山开车近百里,重新找来了工人,才让项目得以重新启动。 竣工后的青旅全景 0 X' `' X3 l7 s( j【搜狐焦点家居】纵观整个改建项目,您觉得最困难的地方在哪? 7 l8 k4 X" d$ ~, t# P; \* u9 g【李道德】其实设计上的困难都是可以预估和克服的,我们无法掌控的是恶劣的物理条件,雨季多变的天气,极大的昼夜温差,颠簸到不能想象的山路,以及人力的短缺,等等。 【搜狐焦点家居】目前,整个改建项目已经竣工,您如何评价您的这个作品。 【李道德】节目组在施工过程和完工都在一直进行着采访,每天都有很大徒步上山的游客经过,他们都认为是一个特别独特,特别漂亮的房子。但是有一个特例,那天一个驴友说,也没觉得这个房子有多么特别,甚至都快被淹没在这个村子里了。我知道之后却觉得特别开心,自认为这是对我们特别大的肯定,因为我们设计的建筑不应该是突兀的,它应该完全融入这个场所的。甚至等一两年之后,当房屋上的瓦有了斑驳和青苔,那才是它的最佳状态。; s* B$ S% X0 N- k. a4 P 竣工后的青旅外观 7 d" n2 B$ H' a3 H/ w; c g: j + ?2 {1 ^; A/ n) ~0 a【搜狐焦点家居】您作为一个建筑师在这次尝试中有什么收获呢? 【李道德】首先在设计的层面上,我们延续了一直以来的数字化的设计理念以及工作方法,我们一贯的对建筑动态和生命力的关注得以继续,然而更重要的是这一次是在一个具有中国传统特色的、相对落后的村落之中,如何将这貌似矛盾的两者融为一体,这一次是一个极为难得的实践,其成果,我认为是成功的。 改建后的青旅完全融入到村庄 - ~. |+ q6 x$ L3 _" O k, q- |% g 在设计上,我们第一次用数字化的逻辑进行了整体的设计,不但和中国施工的环境,而且是在这么一个偏远的,极为艰苦的施工条件下完成了一个充满现代意味甚至未来感的建筑,同时又兼顾了传统的材料和结构形式,甚至情感的联系,这也是我们的一大收获。 - ~- e( Y# \ \( O( |. f; a 另外当我真正面对一个公益设计,接触到这些一直致力于公益事业的人,特别是他们这么年轻,自身经历了各种苦难,还这么乐观积极的面对生活,去帮助他人,这个对我的触动特别大。通过这个项目我们也在重新的思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人与社会的关系。作为建筑师,我们在设计中可能也要考虑更多的人文关怀和社会责任。 |
精华推荐
换一换


8 q( t7 j- {- F2 N
3 @ ^+ Z8 L& h! v
- d8 I0 n: `$ U- I, W) x( i
8 K. q) U2 t% V/ E, c
. v( `% e0 ]: N O. d1 y' G Y* F
+ h& e: Q- q d




wodingwodingwodingwo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