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拉萨,围绕大昭寺的八廓街区域是城市最为繁华之地。这里不仅有僧俗官员的官邸、府第,还有星罗棋布的民房、商店与旅馆,形成了独特的 “市寺同构” 场域。项目所在地 “加卡夏”,藏语意为喜鹊阁,因文成公主栽种的大柳树旁喜鹊成群得名,承载着汉藏民族 “和同为一家” 的深厚情谊 。它是商住复合型的两层碉楼式院落,沿街部分为古老的商用藏式建筑,后院则是上世纪 90 年代后期租户搭建的 “天堂时光书店”,藏式砖石与混凝土、轻钢结构等现代建筑元素在此碰撞、呼应。 ![]() 一位满怀虔诚信仰的尼泊尔商人,看中了 “加卡夏” 的内在价值,决心对其进行改造更新。一方面拯救危在旦夕的千年老院,另一方面重建后院杂乱搭建,探索藏式建筑保护、传承与发展的新路径。在改造中,加卡夏对前后院采取差异化处理。前半部分着力恢复传统藏式建筑工艺,后半部分则在狭小空间中开辟出宁静院落,打造当代 “泛藏 - 泛汉” 图式。新建筑融合汉藏施工技术,突破传统卫藏式建筑厚重墙体、狭小窗户导致的采光局限,实现大跨度与大开窗,让现代城市生活内容得以充分融入。 ![]() 转经通道的布局在加卡夏改造中得以延续,构建出可游历的建筑体验。从前院进入,穿过中间展厅,便能看到传说中藏王仓央嘉措取水泡茶的古井。以古井为中心,上方展厅设置天井,引入自然天光。新建筑巧妙避让古井位置,保留这份神圣记忆。登上屋顶,城市过客既能远眺布达拉宫的雄伟,近观大昭寺的金顶,又能俯瞰繁华八廓街,这里成为绝佳的城市观景台,身体与视觉的移动路线交织。内院楼梯连接屋顶平台,人们可穿梭于各展厅、平台之间,在仅 1000 平米的空间内感受蜿蜒曲折、变化多端的空间层次。 ![]() 在建造方式上,加卡夏避开了历史建筑改造的两个极端。采用内地混凝土框架结构与藏族传统砌筑工艺相结合的方法,缩减墙体厚度、扩大采光面积,兼顾现代功能与传统风貌。例如,传统 “加巴勒” 垒墙技艺用于新建筑,通过薄厚石头相间、填充小石块形成类似佛塔结构,不仅具有地域特色,还能防震。框架与砌筑交接处,以拉结钢筋连接,增强稳定性。 ![]() ![]() ![]() 门窗由山南地区藏族木工制作,融入传统檐口造型,嵌入混凝土与石材墙体。外墙喷涂羊八井地区特有的羊奶涂料,还原历史风貌。 ![]() ![]() 加卡夏的院落是多重意义的复合体,具有公共性、开放性,也蕴含着短暂与永恒的交织。从城市街区通过低矮门廊进入,便能看到开敞的口袋庭院。庭院与建筑间设置不同高度开放空间,串联各功能区,实现室内外空间过渡。设计弧线围绕古井展开,引导人流,这一元素在后院楼梯、扶手等设计中延续。如今,这里成为都市游荡者与自然信徒的汇聚地,不同阶层、身份的人在此相遇,让加卡夏成为时空交汇的新场所 。 ![]() ![]() ![]() ![]() |
精华推荐
换一换
发表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