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逃离巴厘岛仓谷的喧嚣,向西驱车三小时,西海岸的秘境之地缓缓揭开面纱。Lost Lindenberg,其名如谜。入口处,一面由德国艺术家Tobias Rehberger创作的巨幅霓虹灯墙,以跳脱的色彩与光影,成为莽莽绿意中一道醒目的序曲。这并非突兀的宣告,更像森林抛出的、一道通往异世界的诱人谜题。 ![]() 穿过装置墙面的隐秘小门,一条蜿蜒小径将我们引入热带雨林的腹地。Lost团队的欢迎仪式浸润着巴厘岛古老的温情:清凉的圣水点洒额间赐福,象征守护与幸运的棉绳系上手腕。森林的低语与仪式的宁静,瞬间洗去了远途的疲惫。 ![]() ![]() 步向森林,一个由黑色火山石围合的狭小庭院成为过渡。迈上台阶,眼前是酒店的“无纸化”接待区。这里不见传统的前台,取而代之的是一处松弛的“家”:冲浪板倚墙而立,黑胶唱片低吟白噪音,Jencquel Studio的陶艺、冲浪杂志与Lost的文创随意陈列。正如业主Denise所言:“我们刻意隐去了入住流程的‘工作感’,只留下宾至如归的暖意,以及可供带走的、关于这里的记忆碎片。” ![]() ![]() ![]() ![]() ![]() 一条名为“Highline”的纵向天桥,成为贯穿酒店的核心脉络,将四栋拔地而起的巨型塔楼错落串联。建筑师Max分享核心理念:“在神秘丛林中,营造一种悬浮于树冠之上的梦幻体验。”塔楼被刻意抬高,如同停泊在棕榈树梢的方舟,让居者得以俯瞰无垠海景。 ![]() ![]() ![]() 行走在天桥上,一种充满冒险精神的宏大尺度感瞬间将我包裹。巨大的坡屋顶和抬升的主体结构,其体量感展现出一种近乎模型般的大胆建筑构想——这并非未经雕琢,而是设计师精心策划的空间宣言,而精妙的建筑细节将这份宣言完美呈现。 高耸的棕榈树和层次丰富的植被,成为了建筑与自然对话的天然媒介。它们蓬勃生长,温柔地包裹、渗透着建筑的肌理,将这份宏大的尺度感无间地融入繁茂的森林背景中。开阔的天桥置于林间,既显豁达又不失幽深,既富视觉张力又无比和谐。站在这里,仿佛亲眼见证一个充满想象力的建筑概念,被成熟的技艺与自然的生命力共同完美实现,那份纯粹的感动真切而深刻。 整片场地狭长纵深,被丰茂植被严密包裹。置身其中,只能感受到纵向深远的延伸,横向的边界仿佛消失不见。设计顺应了这天然的秩序:从森林入口的小径,到天桥的中轴,再借由阶梯、水景与步道的细节延续,最终引向那片标志性的黑色火山岩沙滩。 天桥两侧,半开放的休憩区点缀其间。西班牙苔藓如银色流苏垂挂,Denise轻声告知:“这是鸟儿最爱的筑巢材料。” 酒店所有植被皆为后期栽种,如今已恣意生长,随季节更迭,吸引不同的生灵,空间里回荡的自然交响也随之变幻,充满生命流动的奇妙韵律。Max补充道,建造中意外发现一口古井,由此诞生了贯穿场地的河床构想:旱季,嶙峋河石与植物静默;雨季,井水漫溢成泉,潺潺汇入大海。 Lost的联结不止于自然,更深植于本地社区与文化信仰。场地内的圣泉被村民尊崇保护,建起神像时常祭拜。施工期间,工人携家带口形成临时村落,一段关于“夜遇魔鬼”的轶事甚至让工程短暂停顿。如今,许多村民已成为酒店员工或供应商。Lost怀抱谦逊,允许自然与在地文化持续塑造自身,在此深深扎根。 令人惊叹的是,整片酒店区域占地逾8000平方米,坐拥私人黑沙滩、葱郁植被与天然泉眼的Lost,却仅设8间客房。Denise点明初衷:“一切想法源于这片能拥抱绝美夕阳的广袤黑沙滩。我们想在这里打造一间全然不同于巴厘岛其他酒店的隐世之所。” “迷失”(Lost)之名由此而生——地理上迷失于偏僻丛林,身心迷失于独特体验,精神迷失于另一个时空维度。 始于2018年,历经疫情波折于2022年开业的Lost,恰逢世人心态转变,对“避世感”的渴求使其应运而生。Denise分享了Lindenberg品牌的渊源:2012年始于德国法兰克福,以“半长租半短租”、由长租客引导短租客居住体验的独特模式大受欢迎。在仅有8间房的Lost,虽未沿用此模式,其服务精神却一脉相承——47名热情、真挚、细心的员工(尤以园艺与安保为众)悉心照料着每一位客人。酒店的纯素食餐厅,坚持采用本地或自种食材,无声践行着对自然与在地环境的深切尊重。 夜幕低垂,我们围坐在黑沙滩的篝火旁。海浪轻拍,手中捡拾的稀有粉色贝壳泛着微光。在这片被火山岩染就的黑白秘境里,身体或许短暂“迷失”,心灵却收获了永不消散的触动与记忆——关于建筑与自然共舞的诗意,关于文化交融的温度,关于一处让人心甘情愿沉溺其中的避世方舟。火光跃动,Lost的故事,已悄然融入心底。 |
精华推荐
换一换
发表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