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项目坐落于湖南资兴市东江湖畔——江水从山间穿过,叠出两岸青绿,朦胧似画。山色与水光交融,时间仿佛被水浸润,变得缓慢、低饱和、湿润。这般景致,不仅吸引游人驻足,更唤起了许多人内心深处的栖居梦想:渴望在这里建一座民宿,安放理想,也安顿身心。 01 那么,当代人究竟需要是一个怎样的空间? 作为我们与甲方合作的第二个民宿项目,我们并未急于落笔设计,而是沉入东江本土,细致调研。这片区域早已形成多元并存的民宿生态,从高端设计型酒店到家庭式客栈,风格各异却也良莠不齐。面对这样的现实语境,我们与甲方反复沟通后达成共识:不追逐流行,不重复他人,我们要做的是回归本质——做真正属于这个时代、并能回应当代人情感需求的产品。 ![]() 它不应只是旅途中的歇脚处,更应是一处可沉浸、可回味、可共鸣的场域;它不只提供住宿与服务,更应承载情绪、激发想象、安顿心灵;它甚至不止于“空间”,更应是一种有温度的生活方式。 ![]() ![]() 因此,这一次我们致力打造的,远非传统意义上的民宿,而是一个复合型文化生活聚落——融咖啡轻食、调酒吧、休闲区于一体,合静谧山水与人间烟火于一境。我们期待它成为东江湖畔一个轻盈而深刻的存在,既能承接热闹的日常,也能安放静谧的独处。 02 如何用空间回应现代人核心情感需求? 我们认为当民宿在售卖一种生活方式的溢价时,其核心不是在于空间本身,而是源于空间所激发的内在体验,给客人带来的情绪价值,正因如此,兼具美学厚度、文化深度与社交温度的公区,不再是配套,而是成为了一家民宿的体验核心:它既增强客房的溢价能力,也塑造了品牌独特的印记。 ![]() 在这里我们整体空间以“中古美学”为基调,追求一种经得住时间打磨的温润质感与内在温度,公共区域中那副带着岁月痕迹的画作,与那一盏质朴沉静的老烛台,皆由我们精心寻觅而来;它们如旧识般安然陪伴,透出只有年月才能赋予的独有体温。甲方也亲手挑选出一把来自20世纪的中古藤椅,每每落座,皆是心动。我们特意保留这些“不完美”的痕迹——正是这些痕迹,让物件在光阴中承载情感,延续生命力。 ![]() ![]() ![]() ![]() 休闲区是客人进来第一个想驻足停留的地方,天井将阳光引入室内,海岛春花、青苔与天然石材构建出一处随时间自然生长的生态景观,不同时段呈现出静谧而生动的空间状态。材质上,亲肤亚麻面料的沙发与粗粝黄麻地毯形成细腻与质朴的触觉对比,既满足身体对舒适的渴望,又保留自然的原始肌理。 ![]() ![]() ![]() 与之相连的餐厅区与咖啡酒吧区模糊了边界,空间随时段自然流转。清晨,客人可于用餐后移步吧台,品一杯特调唤醒感官;午后化身咖啡馆,提供精致茶点与闲适氛围;入夜后灯光渐暗,便转为慵懒休闲的酒吧模式,陌生人在这里也可并肩小酌、笑谈人生。中央2.8米长桌更承载了更多可能——私宴派对、厨艺沙龙、主题聚会……用餐不再只是简单的进食,更成为一段沉浸式的场景体验。 民宿的魅力,在于那份质朴的“人情味”与可触摸的“生活气息”。为了唤起记忆深处“外婆家的厨房”与“热闹市集”般的温暖共鸣,我们以粗陶碗盛满刚摘的瓜果,在吧台堆放带着晨露的蔬菜。这看似随意却充满生机的场景,以丰富的色彩、天然的纹理和流动的自然光,构筑出一个鲜活、真实且极具感染力的生活画面。它毫不刻意,却远比过度修饰的空旷场景更显亲切与信任。 03 如何做到与环境共生的地域性? 一种“就地取材”的诚实表达,一种“顺势而为”的谦逊态度,和一种“传承创新”的文化自信。 我们用材质与土地对话,艺术漆墙面保留着手工涂抹的痕迹,老木矮桌沉淀着岁月的肌理,黄麻地毯随意地铺展——它们并不追求工业化的完美,却以最本真的状态,唤起触摸时的感动,当人的指尖抚过木纹、感受到麻质的自然起伏,便已在无声中与在地相连,材质不再是装饰,而是拉近人与土地情感的桥梁。 公区中央的滴水装置,灵感取自东江湖的水脉节奏。水滴以恒定的频率落下,在空间中形成微小声场,于视觉与听觉层面形成一种“自然的锚点”,让游客在不知不觉中与自然相重逢。宏大的自然景象变成一场可感知的室内仪式,让人心境随之沉静,注意力回归内在与环境。 整面开阔的界面向湖面打开,引入的不仅是天光云影,还有湖面的风、微润的水汽与四季的变化。莱姆石地面承接温度变化,赤足行走时微凉沁人,而远处的波光与近处的滴水声隐隐呼应,打破室内外的界限。空间不再将自然阻隔在外,而是成为一处可感知天气、聆听水声、触摸材质的“生态容器”,人也由此融入整幅风景,获得身心深处的松弛与归属。 对于客房,我们深入思考了“开窗”的意义。 04 作为旅人,你愿沉睡于另一座城市的钢筋水泥之中,还是更向往在风吹叶动、星光入眠的自然里醒来? 为什么要摒弃全封闭的玻璃幕墙?因为旅居的奢侈,首先在于“与自然共眠”的权利。 客房小阳台未做封闭,直面江景,配以智能调控的原色亚麻风雨帘,定制全幅可推开的折叠门扇,白天将视野彻底打开,山风与绿意自由流通;夜幕降临时,纱帘过滤月光与喧嚣,灯光柔化为一幅朦胧的山水画,这一设计既解决了客人对蚊虫与隐私的顾虑,更升华了居停的意境:既享有室内的庇护,又徜徉于自然景致之中。 空间布局极尽松弛,摒弃无用的隔断。陶罐、粗麻地毯、木质折叠门,这些元素引导一种慢下来的行为:倚在窗边发呆,靠在床头阅读,于茶香中观山色变化,设计于此悄然隐退,将真正的主角交还给每一位居住者,以及他们所处的自然。 在这里,空间成为人与自然的媒介,设计退居其后,让位于风景、材质与时间的对话。它不试图定义什么,却悄然重塑了旅居的意义:不是匆忙的过往,而是可沉浸的当下;不是封闭的隔离,而是向山水的敞开;不是标准的服务,而是有温度的生活。东江湖畔的这一处聚落,最终成为现代人内心栖居的回应:一种缓慢的、湿润的、与自我重逢的可能。 项目名称:屿境YU JING度假民宿 设计时间:2025.09 设计团队:山隐.設研所 总设计:李鹏 方案设计师:黄建斌 软装设计:汪欣 项目PM:王晓峰 空间摄影:Tt独立摄影 |
精华推荐
换一换
发表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