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阿木塔风景区位于黑龙江省杜尔伯特蒙古族自治县,是东北三省唯一的4A级蒙古风情景区,曾入选“黑龙江省100个最值得去的地方”。广袤的草原与湖泊交织,三面环水的地理格局使这里被赋予了一个充满诗意的名字——草原方舟。然而,疫情的寒流让这片生机盎然的土地陷入沉寂,原本的设施逐渐蒙尘,文化场景缺乏更新,业态单一,吸引力与活力一度停滞。为此,大庆城发集团邀慢珊瑚设计携手, 以敬畏之心踏上这片土地。 ![]() ![]() 重启阿木塔, 让这片美好传递, 让更多的人来这里释放撒野。 ![]() ![]() 驱车三十小时从杭州抵达阿木塔,我们为这片土地的辽阔而震撼,也为整个岛屿的焕新而来。项目启动之初,设计并未急于规划,而是选择沉浸于这片天地之间,在阿木塔的壮美中保持敬畏与倾听。正是在这样的放空下,新的思考悄然浮现:如何让深厚的蒙古族文化在当代重生?如何让自然生态成为治愈之力?又如何打造一个吸引青年回归、各界共创的文旅新载体?我们对阿木塔全岛的业态设计更新,正是对这些命题的一次深度回应与实践。 ![]() 阿木塔孕育着丰富的在地资源 渔牧并盛,湖光草色间散发无尽的活力 ![]() ![]() ![]() 作为阿木塔全岛更新的先行项目,团队通过持续的手绘、构思与探索,最终凝聚共识:打造一个富有艺术性的在地化“装置”,以“草原方舟”之姿,点燃这片土地的未来。通过设计赋能地域发展,不仅作为激活区域文旅的新引擎、吸引人流与关注的地标节点,更致力于实现文化传承与生态友好的协调发展——以当代设计语言致敬蒙古族传统文化,以低影响建设理念融入草原自然环境,从而成为引领整个区域焕新的重要起点。 ![]() ![]() ![]() “阿木塔之眼”的设计灵感源于蒙古包这一古老的环状图腾。建筑师对其形态进行现代重构,使其既扎根于草原文化,又升华为一个凝聚自然与人文的精神性场所。环体之下,四个体量不一的盒子如自然生长般嵌入其中,通过角度的旋转与尺度的变化形成错动关系,自然而然地界定出丰富的功能空间。 建筑以地景共生的姿态,从草原中自然生长而出。 设计将蒙古包的圆弧形态进行现代转译,建筑基座与草原自然过渡,线条依循地貌起伏, 最终以消隐的姿态锚固于场地之中。 “阿木塔之眼”以一条砾石小径作为引导,模糊建筑与自然的界限。通过开放的通廊与消隐的界面,将草原、湖泊、植被转化为建筑的动态背景。通过消解实体边界、保持空间通透,使建筑完全向自然敞开。屋顶与功能盒体之间采用错动脱开的处理,不仅赋予建筑视觉上的轻盈感,更有效弱化了体量,以轻介入的方式实现与草原的和谐共生。 观景台远眺时伫立于草原之上,以极具未来感的结构形态塑造出超现实的视觉焦点,成为草原上的打卡新地标。它既是对草原文化的当代转译,亦是以建筑激活场地的创新实践——通过突破性的结构美学,将这里转化为激发探索欲、自带传播力的体验目的地。 建筑屋顶以近乎悬浮的姿态舒展于空间之上,与充满结构张力的观景台相互交织, 在消解体量厚重感的同时,塑造出既具未来感又蕴含秩序美的空间形态,使建筑在无垠自然中呈现举重若轻的诗意存在。 建筑在开放区域植入了一处圆形地景孔洞,让草原向内自然生长,模糊了建筑与自然的固有界限。 建筑中央静水面上点缀的圆形踏步,既呼应了整体的设计语言,更串联起一条走向观景台的仪式路径。 水面倒映着充满结构感的观景台,虚实交错,形成一幅极具辨识度的画面。 建筑在统一的弧形屋顶下,容纳了咖啡、轻食、展览与会客功能,各空间独立设置又彼此联结。 四面通透的玻璃幕墙将草原景色完整引入室内,让人在每一处停留皆沉浸于自然辽阔之中。 清晨,阳光穿越湖面洒入空间,在框景与远眺之间感受仪式般的观景体验。 建筑以纯粹的圆形构筑出一座自然剧场,置身其中,视线被弧形界面引导,空间的秩序感与整体性浑然天成。 中央静水如一面向天空的镜子,在不同天气中映照出流动的云影天光。 将草原、湖泊与建筑轻盈相连。观景平台宛若悬浮于自然中的舞台, 于此远眺,天地仿佛成为不断变幻的风景演出,营造出人、建筑与自然深度对话的诗意场域。 建筑以环状形态构筑出具有凝聚力的空间气场,舒展的弧形屋顶将视线自然引向远方。 大面积的灰空间为休憩、互动与观景提供了灵活载体,局部立面运用镜面材质, 将草原景致完整纳入建筑语境,在虚实交融中强化了场域与自然的共生关系。 以纯净的白色为基调,设计始终围绕阿木塔的自然景观展开,整座建筑成为一处为风景量身定制的观景载体。 内部结构以轻盈有序的形态支撑空间,同时打破内外边界,让草原上的牧马亦可自由穿梭,实现建筑与自然生命的真实对话。 建筑通过渐变的立面节奏实现空间属性的自然过渡。 全开放玻璃幕墙将草原景致完整引入休闲区域,半开放界面在保持通透的同时营造适度私密感,局部封闭区域则确保功能独立性。 这种由外而内的立面语言,既明晰了各区域功能属性,又塑造出富有韵律的建筑层次。 自然为设计提供了意想不到的启示——施工期间一场不期而至的大雨,在建筑中心留下一片临时水域,水面上清晰地倒映出建筑轮廓与流动的天空,这一幕深深触动了在场团队。这一偶然馈赠,最终被升华成为设计的点睛之笔:将位于建筑中央的铺装材质设置成静水面。它既是对自然灵感的真诚回应,也极大地强化了场所的向心力与视觉张力,成就了一场设计与自然的默契共生。 阿木塔之眼的诞生,始终与自然同频 从草甸上手绘的概念草图,到因一场施工大雨而启发生成的中央静水面,设计的每一步都呼应着自然的指引。 这份由土地滋养的美学,最终让建筑本身成为媒介,为每一位来到这里的人带来与天地共鸣的沉浸体验。 夕阳为建筑内外镀上流动的金色光晕,远方的湖泊、草原与牧马共同勾勒出诗意的自然画卷。 会客厅内,大面积转角玻璃将草原的辽阔、马群的剪影以及水面的粼光转化为动态背景。 以圆形壁炉为视觉核心,引导人们形成环坐式社交场域,营造出亲密而开放的交流氛围。 它不仅是建筑,更是一座天然的秀场。日出时,第一道光在这里舞动;正午时,建筑与水面交织出清澈的对话;黄昏时,夕阳余晖映照其间,光与影编织出诗意的幕布。这种美并不依赖人为营造,而是源自时间的流转。无论何时来到这里,都能看到不同的风景,仿佛草原与建筑共同导演的一场永不落幕的演出。 阿木塔·重燃之地 草原方舟的治愈新生 阿木塔之眼作为草原上的新生地标,以温柔的方式介入,为这片土地营造了“疗愈”的多重氛围。回应被疫情中断的文旅生态,也为长期沉寂的草原明珠注入生机,让每一位寻求放松的旅人,都能在此找到与自我、与自然对话的精神栖所。 项目的落成,为这片草原方舟的未来运营注入了持久的支撑与可能性。白昼是面向游客的观景休憩地,夜晚则化身为社群互动场所,季节更迭中持续承载多样活动。这种对时间与功能的内在兼容,让建筑超越了单一场景,形成了自我演进的空间生态,为文旅目的地提供了可持续运营的生命力。 与此同时,这片场域也承载着吸引年轻人回归的期望。它超越传统打卡地的逻辑,以开放、共享的姿态,为年轻人提供内容创作、文化交流与灵感实现的平台。在这里,草原不仅是背景,更是对话者与共创伙伴,新一代在此找到归属感与表达自我的舞台,而这片土地也因此重焕生机,看见未来。 阿木塔之眼自落成以来,已成为区域文旅的示范性项目,持续吸引游客到访,重塑草原旅游的新体验。它不仅是建筑与自然的融合体,更作为文化连接点与精神栖息地。将“草原方舟”从愿景转化为现实。为地方发展注入了持续动能与创新基因,也为阿木塔风景区的未来发展写下了美好的开篇。 阿木塔风景区:草原方舟的治愈新生 项目地点:黑龙江省大庆市杜尔伯特蒙古自治县 甲方团队:大庆城发集团 项目类型:景区文旅 建筑面积:850㎡ 设计全案:慢珊瑚设计 完工时间:2025.08 项目摄影:瀚墨视觉 特别鸣谢:大庆市城发集团,大庆文广旅局,中共杜尔伯特蒙古族自治县县委员会,杜尔伯特蒙古族自治县人民政府,杜尔伯特县旅游发展服务中心,胡吉吐莫镇人民政府,城发美城阿木尔文化旅游,大庆国信,猛咖运营团队,大庆嘉胜建安 |
精华推荐
换一换
发表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