效果图构图学

2010-12-4/ 图像资料下载/ 设计理论/ 只看大图 阅读模式
仅供分享不做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谢谢配合。

这幅《大碗岛上的星期日下午》称得上是修拉的色彩科学实验中的经典作品。点彩绘画是一种很有意思的画法,道理并不深奥,就和小朋友经常玩的拼图游戏有一点像.一块块的颜色被分解了之后就像一小块一小块的拼块.赤橙黄绿青蓝紫等各种小色点被仔细地排放在一起.慢慢的整张画的颜色就丰富了起来,轮廓、形状……要拼的图象也一点一点清晰明朗了。 看修拉的画感觉很朦胧,好象人、静物、景物都置身于一个虚幻的世界中。远看整体感强,走进看,又发现了更多色彩。丰丰富富,整个画面生动,有变化。

$ u# P- e8 Z" e  w, P$ K0 f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精华推荐
换一换

发表评论52

  • 燃烧 2010-12-4 10:49:21

    线的对比:即可以作为物象的边缘,又可独立的表达一定的形象。 例如线的直与曲;长与短。


    . N8 q2 G  F( L# C


    9 o* Y4 m& I$ u" X


      i$ o( ]* O! H: I% W+ t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 燃烧 2010-12-4 10:49:59

    面的对比:在立体艺术中指的是形体,在平面艺术中指两度空间的占有。

    关于方与圆的对比,在多数以圆作为环境的形象中,方形易突出。反之则圆形突出。


    / G& q7 ~3 }4 O% M1 x1 y


    ; I; i. A3 k; f1 i2 v7 m- H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 燃烧 2010-12-4 10:59:53

    点线面综合对比:


    ! V) }% i9 }# [- [

    . T3 c1 n( c" v$ M( r7 o& N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很经典
  • 燃烧 2010-12-4 11:07:40

    这幅《大碗岛上的星期日下午》称得上是修拉的色彩科学实验中的经典作品。点彩绘画是一种很有意思的画法,道理并不深奥,就和小朋友经常玩的拼图游戏有一点像.一块块的颜色被分解了之后就像一小块一小块的拼块.赤橙黄绿青蓝紫等各种小色点被仔细地排放在一起.慢慢的整张画的颜色就丰富了起来,轮廓、形状……要拼的图象也一点一点清晰明朗了。 看修拉的画感觉很朦胧,好象人、静物、景物都置身于一个虚幻的世界中。远看整体感强,走进看,又发现了更多色彩。丰丰富富,整个画面生动,有变化。

      F! J4 ^! j8 ?7 M

    线的对比:即可以作为物象的边缘,又可独立的表达一定的形象。 例如线的直与曲;长与短。

    8 g( {+ {3 W$ N7 B1 R

    ) L3 t# a% |# ?! p6 u4 T

    面的对比:在立体艺术中指的是形体,在平面艺术中指两度空间的占有。

    关于方与圆的对比,在多数以圆作为环境的形象中,方形易突出。反之则圆形突出。


    $ M( {7 w1 k7 f. V4 {" E4 s" b

    点线面综合对比:


    " u) [5 x9 E2 ?0 k$ s9 j

    CW

    7 V7 Q2 d9 y5 T

    B非对称式均衡

    是一种感觉上的均衡:任何人都不可能准确判断画面上的物象实际重量。因为纯数心理意义上的重量,按照他在人们生活中的重要性及与人的关系密切程度而定。大体次序:以人为重,其次为动物、人造器物、植物、自然物质。如图3从物理意义上,无论如何是不均衡的,因为左侧的树木无疑比比右侧的人物重的多,但因为人物的重要性,所以感觉是均衡的。又如图4中的山石实际分量比马匹重,但马匹和人们关系密切,所以也是均衡的。


    7 }( M! X' [" g7 \; j" z2 a$ V

    图四另外,这张图还体现出了构图的远近关系近处相比远出略现重一些,这也是,前面天平原理的一个延伸~~


    * j# |( W6 n/ m1 h9 l- A


    : v6 ]; g1 A8 K$ O. a0 J9 Y

    图五的简化

    5 ?5 t; Y& `% Q5 P8 P1 J5 _5 Z

    2、关于色块的大小深浅聚散的均衡分布。
    7 J1 o5 U" j* i1 _. r) y

    A画面上的形的分布已取得均衡,但经过施加深浅色调,产生如B的情况。深色色块导致右侧偏重,调整的办法:将物象在构图中略向左移如图c。略略升高右侧物象明度,(使之变浅)或略略降低左侧的明度如图D。如色调是不可变因素,而形是可变因素时,可变为E,也能取得趋于均衡的效果。

    以上实例,不妨归纳为:色调的不均衡,可从调整形体大小进行补偿;形体的不均衡,也可从调整色调的深浅进行补偿。两者在不可变动的情况下还可以通过画幅边沿关系的改变,进行调整,这是最常用的办法。


    : s6 Q4 [( t& I9 t" s: M3 n

    3、关于形体和色调的均衡在心理上的衡量:

    在暗色背景前,明度与面积成反比,反之亦然。如图5。色块面积小而与背景明度反差大,色块面积大与背景反差小,两着可以取得均衡。


    8 ?1 N/ h0 O$ |4 V

    4、运动与倾向

    运动是有方向性的,人们观察运动着的物体,视点往往追随着他的运动方向而略为超前。因而在构图中也往往需要在运动前方留有更多的余地。如图6.这种抽象成独立的形式,就形成所副图中的箭头构图。


    % i) e" h! K5 Z) ^& B. {, y

    节奏

    为了讲清这个问题我们借用音乐来理解。

    节奏--是音乐里音响运动的轻重缓急的序列。我们从两个极端去理解。比如在在一个繁忙的市场,虽然有众多强弱不同、长短有别的声音,因为没有序列、只能是一片混乱;即使有乐器发出的声音,也是含在嘈杂中。

    在造型艺术中各种形象符号的任意堆积,并不能成为意想中的构图,只能是杂乱无章,使视觉无从适从。如现在遍布街道上的广告。如图一眼看去,找不到主题,每一个广告都在结果都不突出~~


    6 g+ q; d# z6 m) R5 s

    与上相对的一种简洁中的节奏。

    ( j9 S! p) S. I' e

    如图该风景上下呼应,有紧有松,从各方面都能体现一种节奏美感。

    : G7 x7 N* Z" G9 ^: p

    另一种是节奏过分简单化。钟表声,火车行驶的震动声、如造型艺术中的形象符号,同样大小,相等距离的反复,这类效果,为一般构图所不取。

    现以图形列举节奏变化如下:

    深浅的节奏变化。

    弧形线段大小的节奏变化。

    线段长短排列的节奏变化。

    空间分割,既是形的大小节奏变化也是疏密的节奏变化。

    6 Z) E# q# q8 G" u" X

    一般画面的高潮,在于视觉中心,是节奏变化最强的部位,视觉中心并不一定是画面中央,而是指视觉上最有情趣的部位、也可称为趣味中心。画面中的其他部分应为这一中心服务。既引导观众的视线,逐渐趋向这一中心。节奏前后延续的变化,基本上设根据这种要求设计为渐次递增、递减、反复、对照、重复等,历经这种变化而达到高潮,然后重新经历一定的变化,趋于平静。

    以上只是对节奏做粗略的解释。具体内容,包括他的基本模式,永远是在作者创作探索之中。


    1 T: N1 h- f; w

    - J, e% F+ w& M7 A# O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 燃烧 2010-12-4 11:09:55

    三.构图的基本结构形式
    ! y5 R5 k% G( X+ \- n3 K& @8 \. L# w1 k9 i' S1 w. T/ ^4 p
    构图的基本结构形式要求极端的简约,通常概括为基本的几何形。当然这种基本几何形用在构图上只是取其近似,具体的个别差异变化是多样的。 0 u6 \$ u" D/ K, s1 c+ F# F

    % @" p$ s: S! m; e) ~1 J1.几何形构架。
    " @  i* n# x9 _- [
    ' w7 _7 M& k4 `% BA三角形- M& x: e2 I7 k8 O( Z  R
    5 z; s0 t' V" l
    (一般指正置的三角形)有有崇高、坚实、稳定的感觉,建筑上的运用如埃及的金字塔;长三角形使人联想到矢壮,有向上、飞驰、崇高的感觉,哥特式教堂建筑的尖塔就是利用这种感觉。如图:《蒙娜丽莎》采用的是立三角形构图,端庄典雅通过一个普通市民女性的形象表达了人对于自身的肯定,及对美好事物的向往。这幅作品的成功,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它优秀的构图方式。再如建筑摄影运用此构图达到了崇高、坚实、稳定和向上的视觉效果。
    : A% G  J, c  y: o
    ( ^7 V4 I( i1 L4 X/ `7 G6 l" h8 ]* ^! w
    / Q; H1 B& q( V/ V8 q0 r. b建筑:0 i; k) R; f, h9 {2 I4 a$ R" o' s
    0 s: K, Q  ^/ b. f( P9 p. Z
    ; }0 ]2 E* F. H/ }9 E  E( c& }
    B圆形/ V* s8 o5 j' ~, R

    , o3 Y- e$ J0 ^( X/ i, m4 T6 t1 q$ c! F+ n" c
    能让人联想到车轮,有旋转滚动的感觉;作为球体,有饱满充实的感觉;触觉柔和,具有内向,亲切感。如图为马蒂斯的《舞蹈》从韵律线上看是圆形的构图,有明显的旋转运动的感觉。在这幅狂野奔放的画面上,舞蹈者似乎被某种粗犷而原始的强大节奏所控制,他们手拉着手围成一个圆圈,扭动着身躯,四肢疯狂的舞动着。 大的圆圈也可以留一个缺口,称为“破月圆”构图。有完美、柔和、旋转向心的感觉。% `. U& S. m6 M& j/ Z. J
    & V' h. Y6 e. }( P0 p2 c' o7 u

    * d  O% x7 I. \5 i, L; {: A& DC“S”形3 `  ^) d+ M8 j" x6 t* K) P$ z8 f
      $ l  F# x- Y% n  k

    ) d" _2 d% @) B1 R" F/ {使人联想到蛇形运动,宛然盘旋。或者是来自人体柔和的扭曲,有一种优美流畅的感觉。中国画山水,经常使用这种类型的构图,即“之”字形构图,以构成景物纵深盘旋的情趣。如图风景构图迂回上升,将观众视线顺S形引向上方。% q) Y9 c  ]  n" c* O
    4 D+ Z0 h" C* h# P

    0 }7 `0 s( m( ^: W  G, e( i+ @人物形体所呈现的“S”
    ! O  A* S6 K7 K( V* I; j9 k5 U) u& b& T
    1 h. N5 h$ g! W: e/ `2 A- N, M" H8 `
    D.“V”形
    * h( o9 {, E1 s& }3 E/ I6 U" `   1 k  }) T- b9 j

    ' X& N& l- i' ]如同旋转的陀螺,有微微晃动不定的感觉,是一种活泼有动感的形式。如图 有一种向上向外扩张、爆炸的形式,或是强烈的不稳定的感觉。但从相反方向理解,有时又有集中的意味。
    + a' P3 O& `) u# ^! v
    8 J! a2 v" Q" V1 Y, L+ J$ {' [
    5 i% y; u1 `/ {+ D% M$ H0 s
    4 M9 H, D% `+ g1 G/ G( e* G# H8 [2.线条
      O# I* ]& _& X" {! q% a3 P2 O$ y; |
    A水平线
    . {- i, ?+ h( R5 k! K8 M  |% T2 m
    使人联想到广袤的天地,开阔、平静。有静穆、安宁、开阔之感。 0 e/ s* S5 e2 b1 V$ s0 d( Z! A

    6 ^5 ~7 m9 S5 Z0 M( y许多风景画、包括海景、往往采用平直的水平线构图,并且有意保留这条视平线不受前景物象的破坏,以体现景致的宽广。如图《去耕作的牛群》是特罗容最著名的作品,是足以反映画家个性的代表作。画面展现的是一片开阔的田野,朝霞初起,在清晨温暖的阳光下,一个农夫正赶着牛群从地平线的远处徐徐迎面走来。大地好象还未苏醒,空气中充满着朝露的水气。牛群走过扬起的尘土和还没有散尽的晨雾在阳光中融合在一起,衬托着牛群的身影。几道霞光,将牛群的阴影投射在蹄下,土地则被描绘得带有感情,它的棕褐色的调子使人感到亲切。整个画面通过水平线构图的运用,朴素而单纯,除了远处隐约地有几棵树和另一群牛群之外,几乎没有别的陪衬。这使观众必然地将注意力集中到画的中心和那前进中的牛群和农夫的鞭子。( h. R, r( g5 E+ j

    . F6 \3 t/ [* C1 y8 U7 |) I  N" {' c# O4 H
    B.垂直线
    , F0 S& x$ d/ z. V3 H+ f1 |9 C; {0 v7 Z
    从参天大树、高耸的柱子等笔直形象中,可以对垂直线形成严肃、庄严、寂静的感觉。能增强威严感和崇高感。
    ! f. i' \5 M/ z3 ]9 [4 _( Q( ]& ?5 e
    垂直线构图--特点:严肃、宁静,垂直形体在画面中的分量要比同样大小的歪斜形体得分量重,垂直形体使画面的动感减少。
    6 e  @; B7 e/ k1 [" Q; |6 u. d+ v) z8 |/ s6 a2 e# ~9 }

    ( Q- ?5 i1 [8 ]0 v8 I9 w/ u6 H1 K* I: P; n
    C.斜线
    $ c. I, S+ H$ y$ a
    * U# B$ W: x7 ?8 C% i1 V有延伸、冲动的视觉效果。也称对角线构图,如图所示。由于斜线容易使人感到重心不稳,所以动感强,倾斜角度越大,运动感越强。斜线构图的画面要比垂直线构图的画面有动势,而且能形成深度空间,使画面具有活力。
    ) W  l' D* }# o: I; t9 y& W# E2 f
    . J: i( m5 z+ |; \3 U* G+ l0 v# M
    对角线构图& m* f4 o- a6 S7 M" ]2 M! r% p7 u
    ( K( f8 @. g' w( C

    - T" \, t  f/ S! k' O) V' FD.曲线 % A) _: H9 L+ C5 v. f, t8 s& S
    5 ~3 z! H& X; d+ q0 ^8 A8 o- j
    画面给人以优美、柔和的视觉效果,曲线有节奏感,作画时要注意曲线的方向性。常见到的有罗衣裹身的人体,飘动的服饰。如安格尔的《泉》具有优美的动态曲线。5 N. X9 P# H; V4 t

    . ^0 L) e5 {+ e( o6 p  _7 y& s* i
    3 L. U4 B1 l& D3色彩 2 I+ |0 V# h, X. d- C& n
    & f- R& V& C9 \, S9 m
    色彩的视觉心理,最为复杂,一方面它比其他造型因素更能刺激人们的情绪,比如英国泰晤士河的布莱克佛来尔大桥,由原来的黑色改涂橘黄色后,大大减少了在桥上跳河自杀的人数。人们对色彩的感受,主观成分很多,所以在构图中画面整个色调的运用,及其呈现的效果。/ z( G. |' B5 y5 O
    8 J  ]9 J' F  r- s5 g
    A.暗黑色调 ! }$ E& i9 ^  u. Y/ E1 R2 C; \

    / w6 ]" Z/ \  q8 G9 D4 E' g. [由于暗黑,使色彩很大程度失去五彩缤纷的绚丽感觉,它构成郁闷的情调,有如昏暗的阴天,令人压抑。如图
    5 Q$ l4 l$ h0 P% [
    ' n/ Q9 g! g3 m* K9 h
    8 A. X. }% }, \  b* S( [
    % W6 F1 S) }* |$ K: R+ ^+ JB.明亮色调   [2 g6 Y2 W+ O0 Q/ q( B& J9 Z
    % u. v& F% U- R  i6 J! _: F/ m! x
    使人爽朗愉快。由明亮色彩组成的画面,有如置身于明媚阳光中,因此这类色调的画面,多用于表现欢乐的情调。如图0 ?2 a4 v; R# A9 s  ^

    8 z4 b$ e. F$ H( V6 @8 f# I" ]; F1 d1 m" q' R6 Q

    6 @  y2 E* g3 @C.暖色调
    / l+ o! M9 [" \( F8 ~6 c
    5 `  Z2 G0 n' e, F以红、橘黄、土红等一系列暖色组成,给人以温暖亲切的感觉。如果这类色彩非常强烈、炽热、就使人兴奋。如图4 j2 v9 }5 o$ n! r
    : \1 O" X/ `0 ?7 q* `3 `! K
    # B! c0 n# h  P- ^( g# `# c% _
    1 Y& O8 m! h( p7 x/ s
    D.冷色调
    $ R% `6 ?, ~1 V2 C! o" p
    0 A+ `! O8 D9 p. u' L4 x/ w, B与暖色调相反,以兰、绿等颜色组成的色调使人联想到天空、海洋、森林、雪地等,使人有宁静、疏远的感觉,这些都可见诸于风景画 作品。完全用冷色调构成的画面,还有抑郁、忧伤的感觉。如图& n% s; L/ x5 Q$ ^' |' c
    ' n, [4 {: f! o5 `1 ^& g3 k0 q' l
    1 f7 \$ W5 K; H& R' M
    2 |- i+ d6 c; P
    E.浓重色彩
    ; `) F$ }# u) z8 w
    5 Q( }' o3 L: |就是颜色纯度高,因而有厚重、饱满的感觉。后期印象派画家不少作品,多喜用浓重的色彩。如图。印象派绘画给我们亲近感,最大的因素是因对光的描绘而产生的色彩亮丽的画面。
    ' `" N1 o. i1 e5 X5 \
    ' E) }: e( V! {# N+ f1 m! M& H% S# u
    - }1 `. L+ q2 ]( H  r( \2 rF.清淡的色彩 $ _) O4 y- T* f  G4 Q$ s

    ) {# s! I2 \5 L' R. C$ P  s经过稀释或冲淡,感觉单薄而清新,更多见诸于水彩画。
    / b) A& D6 |; ~9 J" }6 p; _$ v8 w
    0 V- v! j9 b4 y; z2 {2 `- K" X) b% i8 A7 o% z$ I, C* w: D/ r
    在当代许多抽象艺术不少就是以色彩为主,一旦剔除了色彩因素,作品就不堪设想。比如蒙德里安的冷抽象作品《红、黄、蓝构图》. P5 G# i, O0 f
    ; ~) b: N" A/ k: I. t' \
    四.色彩与构图 3 ~% l+ D3 i# v7 f
      ^+ X- M2 m  a- l" U4 {$ N
    色彩的对比应充分利用对比色,根据主体的颜色,尽可能选其相对的色彩背景,这样可以使主体更突出。色彩的纯度越高,相对色之间的对比越强烈,视觉冲击力越大。
    0 P" \0 m( T  {8 v- b2 f+ x% A! q8 \* w

    " }: A+ t0 s7 _1.为了使图象色彩和谐,应避免对比生硬和过于强烈,这时要充分利用相关色和调和色。对于单一色调的图象,由于主要由不同纯度和亮度的单一色彩所构成,图象反差小,显得单调、呆板,此时应注意引进黑白,以增强反差,活跃图象。1 U9 L/ z4 m3 S  u+ N
    7 v& P: e( F3 }+ T( i9 V( d

    3 @& Y  j3 r- h3 E" u( G2.为了表达环境气氛,常根据主题思想的要求,确定整个图象的基调色彩。基调色彩在图象上往往占有较大的面积,在整体上先声夺人。作为基调色彩,应适应主题需要,具有概括力和象征意义。如黄色基调——丰收的秋天;绿色基调——春天的生机。
    / S" F( T5 Y# B' l, M4 V/ `& @1 d  t9 ~" ^$ W- ~  B# r& T& c/ O1 P

    : P. Z# T  {; W% b- a3.不同色彩的面积分布,应避免等量、对称和凌乱。等量则无主次之分,对称则平淡无味,零乱使人生厌。色彩的分布要有大小、主次、轻重之分。- ?1 G  P3 i# R2 a4 @( T5 P

    - o2 ]4 s1 j3 ?9 C6 T4 o1 D. z  c; ?* B  a; m1 H+ i

    ! ]% K0 w$ ^  m3 P2 s/ F4 m5 d! l五.空间分割
    , Q4 ~" K1 s* L. b
    & |8 X9 t, j% J. t1 J画面通常由主体,陪体,环境(分前景和背景),和空白组成。画面的布局就是研究如何使各种画面成分占有合理的位置,同时使之有主有次,相互关联地构成一个整体。
    5 W; W' k; T0 ^9 c7 g3 q4 |: H8 G+ Y  b
    主体:主体即指画面的主要对象,是画面内容和结构的重心。其它景物都围绕他来配置。结构画面首先要确立主体。
    , \4 v. T7 N, D; B9 }+ K0 O' U* n* ~. i1 I& P, b" R4 h" |
    主体的表现手法有直接和间接两种:直接表现即给主体以最大的面积,最突出的地位,最佳照明效果。将主体以最明显、最引人注目的形式直接予以突出。间接表现则着重于环境气氛的烘托或渲染。) U$ s$ h% q; k1 A

    7 Y7 F" G1 I9 o( S( F/ f8 K
    ! x0 i3 l; l. x' y9 i0 C突出主体的具体方法有:
    : T) G5 C) n5 e6 k: X
    + t* G9 @  U( i' e, O' o(1)较大的物体比较小的物体首先引起注意,但是物体放大一倍并不等于注意增加一倍。 : @+ p3 s9 B! \8 O% ~) R

    9 w3 s1 E* A* F( ~8 A+ _$ K(2)刺激强度大的物体首先引起注意。
    . Z# C' S2 q" U. W! c/ `9 y( k
    # y1 ~, `5 X0 _4 }, `" |" a(3)在画面上处于优势地位的物体首先引起注意: 4 }% M% e9 Y, R3 |

    & U' A' _+ e, x$ l3 q, H$ s把主体形象安排在画面的优势区,画面上的优势区见下各图:; K$ {# q. S2 y/ f% t
    4 K  t* w& k5 @; N) h# _+ X6 f6 B
    % `' T* }+ L0 w) |
    1.“黄金分割律”也叫“黄金律”。“黄金分割律”(golden section)是意大利画家达.芬奇引入的,19世纪德国美学家柴侬辛又作出了进一步的计算,而它的思想萌芽,可以追溯到古希腊的毕达哥拉斯学派。到了文艺复兴时代,米开朗基罗、达。芬奇等大师都花费大量精力寻找所谓美的形式,理在有了“黄金分割原理”。 8 y- g& \9 t( I3 a$ L1 ~/ q9 |, `
    & I: e8 T2 v  w- H- p
    学者们发现,一个长方形的长边(a)和短边(b)的比例,若与两边之和(a+b)与长边(a)的比例相等,即:a:b=(a+b):a。这个长方形就具有多样的统一,且轻重匀称。许多美学实验证明,多数人喜欢这种比例,认为最合乎美感的要求。这个比例是一个常数,等于5比3,或8比5,或13比8。现实生活所见的照片、银幕、电视荧屏和很多艺术品也都呈现这种比例。
    2 i/ C" M- Y* B. }0 }- `! l4 V4 |& D& b/ _! \
      把主体形象安排在画面结构中心,即观众视线最集中的部位。一般将主体物处理在画面结构的视觉中心位置。视觉中心就是根据黄金分割律找出的画面上的四个点,如图所示。这四个点我们称为视觉剌激点。
    ) \5 N) }, j* R
    , C6 u; H; Q8 C2 z5 W; O我们可以把所要表现的“趣味中心”或重点理解的东西安排在上述任意一点上或临近处,并保持向画面中心集中的方向性。这样就能产生主体位置合适的美感作用,在拍摄静物时更应考虑这四个点。 " w$ b( K7 ~% d. M* m
    1 W  x  F. O' }) z2 i
    将这四个美感诱发点连接起来,就能产生“九宫布局”(即井字分割)。当拍摄贯通画面的地平线或垂直主体时,可把它们安排在井字分割线上或附近的位置上,可以避免画面被割裂的视觉感受而获得舒适、协调的构图。$ u6 ~1 a- k/ S7 k3 A7 E7 M
    : D4 E# g- A( N! r+ o+ n

    9 z' f4 k( V  K+ s6 N* a  古代绘画大师大都遵循“黄金分割律”作画。黄金分割律在构图中被用来划分画面和安排视觉中心点。画面中理想的分割线需要按下列公式寻找:用0.618 乘以画布的宽,就能得到竖向分割线,用0.618乘以画布的高,就能得到横向分割线。用上述方法共能得到四条分割线,同样也得到四个交叉点。这四个交叉点常被画家用来安排画面的主要物象,使之形成视觉中心点。如委拉斯开兹的《崇拜耶稣》,其中小耶稣的头部正好处在黄金分割线的一个交叉点上,如图( A. z2 f3 V0 h& ]) \' r

    6 O& c# v  a8 A6 f- G4 S4 {
    + p  p1 U3 ?9 G2 A  e六.利用对比手法突出主体:
    $ T# c7 d( r+ c; u! }3 B- H6 s. f( j8 i1 h, p+ [
    ①大小对比:任何一个均匀的构图中,能够打破其均匀性的某一个部分,就具有最大的吸引力。如在一个均匀的由方块组成的画面中,要突出某一方块为主体,可以把它放大或缩小,打破原来整齐的行列,使其周围空间发生变化,产生差异。
    ) j  `# r3 {. h" r8 ~2 [& C9 [5 D* n1 q( ]. L* N5 `) f- v- T

    # ^" i; {' y6 r②明暗对比:使主体变暗。由明暗产生差异,如果把大小对比和明暗对比结合起来,则主体更为突出。
    ( h7 \' b0 F8 f+ Q! o5 K
    % V% L: n2 P2 U. r2 T: ]" L3 L  E2 a
    % m; T7 L' }2 [8 g: V③形状对比:通过形状的改变取得画面上的新异刺激点,则这个刺激点具有更强的刺激强度,会形成注意中心。
    7 V# F) P0 J8 Q: p' l% }  j1 `, o

    5 Q8 |: J' f, J4 d④动静对比:电视画面最大的特点是“动”。我们应充分利用这一特点尽量地把主体安排称运动的物体。运动的物体更能引人注目。! V( p& t4 e9 J+ f5 k  h2 p6 H& G
    % O4 \, V% z) Z0 A' R  |3 h6 w
    七.空白的留取
    ; P) p8 p$ s' N4 z6 F' v+ q" [% W  ( B% |" x+ q8 u

    , r: W8 [5 U, f% z# Z3 P摄影画面上除了看得见的实体对象之外,还有一些空白部分,它们是由单一色调的背景所组成,形成实体对象之间的空隙。单一色调的背景可以是天空、水面、草原、土地或者其它景物,由于运用各种摄影手段的原因,它们已失去了原来实体形象,而在画面上形成单一的色调来衬托其它的实体对象。空白虽然不是实体的对象,但在画面上同样是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它是沟通画面上各对象之间的联系,组织它们之间相互关系的纽带。空白在画面上的作用,如同标点符号在文章中的作用一样,能使画面章法清楚,段落分明,气脉通畅,还能帮助作者表达感情色彩。下面具体分析一下画面空白部分的处理及其所起的作用:
    . E( p' B" U; [- \. |! |
    7 I+ Y7 f; q) r1、画面上留有一定的空白是突出主体的需要。要使主体醒目,具有视觉的冲击力,就要在它的周围留有一定的空白,如拍人物也总是避免头部、身体与树木、房屋、路灯及其它物体重叠,而将人物安排单一色调的背景所形成的空白处,在主体物的周围留有一定空白,可以说是造型艺术的一种规律。因为,人们对物体的欣赏是需要空间的,一件精美的艺术品,如果将它置于一堆杂乱的物体之中,就很难欣赏到它的美,只有在它周围留有一定的空间,精美的艺术品才会放出它的艺术光芒。
    3 G3 x; G2 r( ~7 f  }
    , r/ U& q. A* E
    + l+ D1 Y' E% o. Z) |, w  ^/ P2、空白还是画面上组织各个对象之间呼应关系的条件
      A0 m/ V5 h5 `3 Z) K6 X0 O4 h% S" ^1 q/ v# f8 h
    不同的空间安排,能体现不同的呼应关系。所谓呼应,总是由两个对象之间有一定距离构成的,如两上对象紧挨在一起,也就无所谓呼应。一切物体因开头不同,使用情况不同,线条伸展方向不同,光线照射不同等等情况,都会显出一定的方向性,有向背关系,要仔细观察物体的方向性,合理地安排空白距离,以组织其相互的呼应关系。
    5 [) d, ?9 k. R. C; Q% t' G' a9 T! }' B( K$ k5 i& e

    & M& V! K! X0 E6 Y* g8 L8 q4 j3、空白的留取与对象的运动有关
    - r& I$ a2 r4 ~" n, D/ Q" \
    " h& F# ^+ Z' y3 z; e/ F. V+ B! [一般的规律是:正在运动的物体,如行进的人,奔驰的汽车等对象,前面要留有一些空白处,这样才能使运动中的物体有伸展的余地,观众心上也觉通畅,加深对物体运动的感受,人的视线也是一种具有合乎人们欣赏的心理要求。
    3 |0 m, _! B+ E2 o) I& U% I; J. @; q( `# V; n# R6 W) E/ J

    ( X% z9 F& z# s我国古代绘画论说:“疏可走马,密不透风。”也就是说在疏密的布局上走点极端,以强化观众的某种感受,创造自己的风格。空白的留舍及空白处与实处的比例变化,的确是一项创造性的画面布局的重要手段。
    ! D: C. X. F7 H1 t' u
    6 K  g/ L! N9 Y本教程到此告以断落,从整理到完稿历时一周,查阅相关资料数十本,是心血之作,希望大家尊重我的版权,我想或多或少应该能对大家有所帮助,也希望大家看后能提出我的错误与不足之处~~衷心祝大家学习进步!

  • imrofpb 2011-2-1 03:14:18

    初入此行~真的是看越多,越觉得自己什么都不懂~~6 x* O$ H+ J2 c
    谢谢~让我可以学习更多~!xiexie
    9 Z* f5 I6 R- j4 P+ i$ T" f5 y

12下一页
效果图构图学
拓者推荐
  • CCD--新加坡亚太总部
  • 【孟也 新作】成都麓湖·钰潭
  • 无间&葛亚曦-保利北龙湖
  • 星河颂355户型样板房
  • 金陵越城天地别墅
  • 2025拓者年费+案例Vip会员说明!
  • 【 拓者年费--CAD图纸】
  • 【 拓者年费--户型方案】
  • 【 拓者年费--豪宅视频】
  • 【 拓者年费--灵感图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