园林与公园

2011-9-22/ 图像资料下载/ 设计理论/ 只看大图 阅读模式
仅供分享不做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谢谢配合。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中国古典园林是中国仕大夫的世界观同自然宗教观相互影响、相互交融的产物,是中国文化在建造活动中最突出的表现载体。中国古典园林表达了隐、逸、涵、微、娱等人格特征及审美情趣。从它的产生与发展的历程中看,中国古典园林经历了从大地景观(汉唐之前的)到壶中天地(唐宋的仕人园林),再到芥子虚弥(明清的私家园林)。这是从宏大尺度到微小尺度的发展过程,也是从包罗万象到心灵内化的过程。所以,从城市的角度上讲,这是一个反都市的发展轨迹。7 v1 b2 d/ V5 m, g  B4 M$ I
$ b0 \) t/ d0 A
中国城市的发展在中国园林所表现出的文化特征的大背景下,忽视了对城市公共空间的营造。公园这种公共空间形式的营造及在现代都市中的作用一直未能得到很好的研究和思考。园林是私密空间,是人性私密化达到极致时同自然对话的场所,而公园则是公共空间,是密集的居住状态中形成社会交往的文明场所。
" }/ |6 s& T4 b9 }1 `" B
, V7 }1 Y' u+ ~
在都市化发展进程中那些非功能制约的公共交流空间是现代都市文明最根本的元素。中国城市的现代化进程中,特别是那些仍保留着十分明显的传统居住状态及空间格局的城市何以保持原生状态,又能激发都市文明的能量是我们这一代城市主义者及建筑师所不可避讳的论题,青浦曲水园的边界公园是这种思考的十分有意义的实践。' I& h; ^  C7 a" @! p( K; {

- @# f; ]- Y1 W& i, V; I4 V
两难曲水园+ R% U" P' ?/ B9 k7 p5 s
7 R& a* C7 ?% k5 ?$ L2 v6 [+ p& q
曲水园是上海地区的五大著名园林之一,位于青浦老镇的东北端。东北两侧毗临护城河,南边同公园路平行。曲水园为青浦城隍庙的宗教附园。解放后开始对公众开放。今天的曲水园成了青浦人晨练、对弈及票友搭班会艺的活动场所。显然,现代的都市生活已经渗透并改变着传统私家园林的社会职能、空间定义及审美趋向。这一方面暗示着现代城市需要更多的公共空间场所,另一方面,也暗示曲水园尽管喜闻乐见,但并非是适合现代公共活动的场所。也就是说当我们把园林转化成公园的时候,我们应该注意到这个事实。曲水园南边的一条主要的城市道路名为公园路,不知是从何时开始的,但路名却揭示了曲水园城市职能的改变。所以曲水园边界公园需要解决的是将城市公共空间体系及其所携带的公共活动引入传统的园林空间,并且正确解决公园的同园林的之间的辨证关系。5 z( S9 d  X$ y/ G- s+ |2 R2 V! q

$ I8 v* S! n" P8 X1 v
四合结构
) T0 V5 f# V' m4 r4 f7 D7 X9 Q% s' n2 ?; z1 J6 I- k) B$ a3 p
改造前的公园路北侧是由一道封闭的曲水园围墙,及墙外十几米绿化带组成的。这种格局既没能表达古典园林的幽深的意境及体验的可能,又不可容纳和激发任何公共活动。再加上公园路跨越护城河的起坡机动车路桥,这段沿道路的场所急躁不安,是典型的过路式氛围。
1 U/ N. E  P5 t; i% ?, d# r
& {3 W0 n$ k$ u6 C$ D$ f
在此次的改造设计中,将整个活动场地从南向北分成四条,并在概念上赋予每一条不同的职能。最北边是曲水园的南边沿,由实墙及步廊组成。第二条是水渠,由水道及两岸形成。第三条为广场,由广场的地面及不同的踏步、坡道组成。第四条则属于公园路的路旁景观,由原有的形造树及人行道组成。) k+ B9 _! [& n" ~# p6 Q; D

+ e# v' Z: W) C. l
第一条的职责是结束古典园林的处理手段,并预备向现代公共空间转化的各种可能,但在处理手法上仍然沿用了古典的手段。采用了柱廊同景窗墙的组合,使廊与墙的关系不断变化,而且是三维的变化。在平面上廊时而在墙的北侧,朝曲水园开放,时而又在墙南侧,朝公园路开放。时而柱廊同实墙合而为一,时而又分一为二,合时有借景花窗,分时又有天井小品。在这里古典园林的典型处理方法被水平串联起来,加大了其都市尺度属性,但并不消弱它提供的丰富体验度量。廊与墙的关系还表现在高度上,廊自东向西上下起伏,提供了不同的视觉高度,并加强了体验的丰富,每逢波峰,廊又变成亭,提供运动中的停顿
# _7 x0 e6 j8 }" b) E- C( b9 U1 M- _* O! P2 B9 N2 m
第二条水道的立意是从城隍庙同曲水园的现状关系中吸取而来的。这两个部分之间是有一条水道分开的,似乎在提醒人们宗教的境界同世俗的处境仍然是有区别的,曲水园是自然的,而城隍庙是超自然的。将水道延伸出来也就是将此寓意延伸出来。这条水道同曲水园内的水系贯通并以水闸结束在东面的护城河。它的存在不但将南面公园路的城市公共活动同曲水园的静谧微妙分开,同时也为曲水园的新的双层围护体系提供了很好的视距及观赏角度。廊与墙的丰富变化像一张长卷连同它在水道上的倒影一起展示出来。
0 y) i% C$ V% J, Z  K1 k5 U/ q6 o" y9 ?# w& O/ a0 X9 p& p! r
再向南就是第三及第四条。三、四条实际上属于一个合体,第四条是由公园路跨护城河的桥面上的人行道边线一直向西延伸西形成的。第三条是聚人的城市带状空间。为了加强这种效果,把第三条降低,一来使它更近水道的水面,增加亲水的感受,二来使它远离公园路旁窜行的人流。$ {' P3 a3 u4 c- ]: m

! T0 A* h: w9 i- b7 M6 L. Y+ k
上述四条的功能虽然在设计概念上清晰分界,但在使用上溶为一体。它们之间分而不离,有桥,踏步,坡道,台阶等等使它们连成一个整体。  R6 g. K+ U9 s1 D$ l7 z

( q- \* K  R% y/ _
在材料的使用上也意在加强每条的性格区别。譬如第四条属于城市道路的边沿景观,因此它的材料坚固,耐久性强。而第三条是公共活动滞留的场所,用传统的青砖将这个范围内所有的元素整体塑造,不但具有现代的雕塑感,又满足了功能的要求,同时还表达了古典气质。水岸上顺应古典的水岸石料处理,但不采用毛面,而采用火烧面,同水的质感更接近,又微妙地创造了廊子飞浮的效果,还暗示了此岸为新岸的事实。
! {+ Z1 j7 ^& i4 x0 q: D
+ A) C& g) t3 @  i$ E! a" h
浮桥
! U& O0 \2 h$ N$ q" r' j
0 {6 G( V. l& X9 i
从公共广场通往曲水园的三座桥,更是十分考究。为了不使曲水园墙廊的份量减弱,桥的扶手没有采用古典的木格护栏做法,而是用轻盈的钢结构,仿佛搭在水道的两岸,无支架的纯玻璃扶手护栏使这三座桥具有强烈的漂浮效果,这种做法在曲水园同城隍庙原有的水道中也有暗示,仿佛在说,园内园外只有一桥之隔。所以减化了桥的视觉强度,强化了桥的意义深度。但为了提示人们桥的另一端是个古典的氛围,桥的铺地则采用纯粹的古典园林铺地方式。新与旧,内与外,园林与公园在此被一种极为轻的方式结合在一起成为这个项目中最为静谧的声明/ m4 n" H+ k; z0 Q* @, l5 j
9 s3 x5 u  \! {
折角亭
! v* a2 O8 v5 {4 C6 b6 G. \2 j6 t! D' ^: @* e$ _6 Q
新形成的景墙步廊,向东沿展到护城河,向北一转则同原来曲水园的景廊体系连结。新旧两个体系,同水的关系一致,视觉特征一致,处理的手法也一致。但有一个问题仍然没有完全解决,即新与旧的问题。为了回答这一问题,在转角设置了一个角亭,此角亭的处理手法完全是现代的,记录着这次曲水园历史上的新一轮改造。它用等厚的混凝土板折叠而成,形成双重亭子。一层是古典的廊子,从折板底按照自己的运动规律穿过,二层是混凝土板。前者是古典连续性景观的要求,而后者回应了公园路跨护城河的拱桥。否则,从起坡的桥面看下去古典的亭子会没有了亭子所应有的地标性,从而变成主题盆景般的设置。而使用折板的现代亭子,在高度上、几何造型上、形象强度上同周边的现代环境形成一体,把古典亭子的涵义加强,加深。此折角亭是个两栖亭、合体亭,也是此设计的精神按钮
精华推荐
换一换

发表评论0

园林与公园
拓者推荐
  • 【上海站】获客实操训练营
  • 风水丨设计与签单必修课
  • 全新设计家装各空间动态图库
  • 【上海站】户型优化总监内训课
  • 【上海站】全案设计&落地管理
  • 2025拓者年费+案例Vip会员说明!
  • 【 拓者年费--CAD图纸】
  • 【 拓者年费--户型方案】
  • 【 拓者年费--豪宅视频】
  • 【 拓者年费--灵感图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