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蒙汉岳 于 2018-9-26 15:31 编辑 2 J! P) J, Q! ]. d& R & L L8 m- l: k; f2 p! o* h0 @$ U
3 B% c7 I. i/ L) P1 T1 N, W part 1 加法 不知道你们是否和我一样,总觉得自己的设计还可以做的更简洁、更精确、更大胆。也总会暗下决心,下个项目一定要大胆一点,简洁一点。 但是一有项目,我还是会按捺不住的往上做加法,仿佛东西少了甲方不给钱似的。 我们公司的设计师往往也有克制不住的做加法的冲动。有时候,遇到特别喜欢的几个参考案例,恨不得一股脑的全用在自己的设计里,乃至一个空间里,有两种语言在冲突,我们也舍不得放弃任何一个,只能吃力的劝架。 当我看到同事有这种情况的时候,我就会下决心干掉一个,把设计师从语言的纠结里解放出来。 ; [1 }5 A& n' x0 M/ D, B0 y 我们公司的重点项目,我必亲自过手,所以当我自己遇到这种纠结时,往往没有人能救我。只能等相隔一段时间后,比如,开始审核项目的施工图了,我对自己的设计有了出离心,这才下得去手,于是做减法、改设计、改图。 / ]+ I6 H2 [3 ]7 x! n part 2 直觉 电影《芳华》中有个情节,男主的小部队在战场上遭遇伏击,在那种危机下,任何一个正常人的表现都会是:慌乱和躲避。 但是男主有心寻死,反而镇静下来,一边组织战友救助伤员,一边向敌人的阵地突击,于是扭转战局,成为战斗英雄。 后来我看到美国海豹突击队的战斗手册中也讲:遇到敌人伏击时,不要逃跑或慌乱,而是应该迅速组织火力向敌人突击。 因为任何逃跑,慌乱的应激反应,都是敌人所期望的,只有突击才能打破敌人预期,掌握主动,降低损失。 9 u: H8 V: J+ G 你看,这种情况下士兵如果遵从自己的直觉,自己的应激反应,反而会深陷被动,只有克服直觉反应才能转败为胜。 ……至此您已经岳读了全文的1/3 再比如,我们正常人前进或后退,都是左右脚轮替,就像我们走路一样。 但是拳击手的步伐训练却要求拳手前进时,前脚向前移动,后脚跟上。后退时,后脚先向后移动,前脚再跟上后撤,绝不能像走路那样,出现双腿交叉轮替,因为只有这样才会让拳手始终保持重心,即使移动中也不容易被击倒。 2 L5 V y6 y( t# o$ } 你看,拳击的专业训练就是让你放弃你的直觉本能,然后把后天的刻意练习修炼成本能,修炼成第一反应。 " c8 A2 o. e9 `* Y6 q 大多数时候,我们和惊慌的士兵以及打斗中不注意保持重心的普通人一样,我们在设计上的直觉反应是做加法,从来不是做减法。 且不用说立面装饰符号,就连开平面我们也会不自觉的做加法。 比如,我一个设计师朋友,买了一套300多平米的房子,自己动手设计,把自己能想到的功能都摞到了房子里,即使有些功能很牵强,但也加上了,最后整个房子看起来像是鸽子笼组合,我们几个朋友一起帮他参谋,委婉的说这个设计挺好,功能强大,但是没有大宅特有的空间舒适度....... 你看,即使经验丰富的设计师面对自己的时候也很难克服做加法的本能。 4 u3 u. C' c3 y- H! S/ E( a part 3 装修 作为设计师,我很得意于自己的直觉或者说感性,因为我可以依靠自己的直觉做出设计,实践美学,但是,我很多时候从没有审视过自己的直觉。 比如,我就从来没有审视过自己做加法的直觉。 多年来,我甚至都没有意识到: 9 A9 k" f: z" t- l" \2 i, ~ 我做设计的第一直觉是做加法。 我想,这个未加以审视的直觉习惯来自于我的教育,虽然我所学习的专业叫环境艺术设计,但是本质上我学到的心智模型还是:装修。 真遗憾,设计并不是装修。 之前我们说过:设计的本质就是解决问题。(关于设计解决问题,可点击阅读我的文章《怎样才能先收他一个亿的设计费?》) 那装修的本质呢? 装修的本质是:往各种“面”上呼(贴)板子,凹造型。 ' [1 L( H% {% [3 a h 好吧,虽然我能坐在这和你侃侃而谈的说设计,但是我的设计习惯还是倾向于做装修。 ( @' W* h( i) d4 G v5 f# A/ C ……至此您已经岳读了全文的2/3 8 H$ p' u( L3 }- i part 4 取舍 以前的文章中讲过,几乎所有的专业训练,都是反直觉的训练。(关于微观感知,可点击阅读我的文章《好设计师总能在常人所忽略的地方,建立精妙的察觉和体验》) 也就是说,专业训练是把你从普通人的应激反应里解放出来,重新构建新的直觉反应。 设计这门专业也一样。 4 f$ R6 Y/ d& w; u 我从事这个行业十多年后,才发现自己对设计直觉的训练一直聚焦在“取”上,从未有意识的训练自己的“舍”。 我总是建议我们公司的设计师多看建筑模型,因为要做出这种有粗粝手感的建筑模型,其基本操作是减法,是先高度概括,忽略不重要的细节。这个很像做石雕,要凿去不要的部分,才能露出有用的部分,要先舍而后取,以舍为取。 而这和做装修的加法逻辑刚好相反,装修是在一个面上不断的加,是取而不舍。 ' P- o. g# ^& |: r/ }$ b* | 我想正因为有这种“取舍”上的对抗,才能让设计师弱化自己的加法冲动,展开反思。 当然这仅是“术”层面上的改善,我们还是要通过不断的刻意练习,来构建出自己新的取舍系统,直到这个新取舍变成新的直觉反应。 再比如,前段时间我看了一段,解读大师案例的直播课程,且不说有些牵强附会,关键是老师的解读,还是停留在关注装修,关注“加法”上。 我想,大师有价值的地方不但是大师“取”了什么,更是大师“舍”了什么。 所以,这就是为什么金岳霖会说 “于无字处读书” 的原因。 本质上金岳霖是要你关注作者取舍的系统。他要你不但关注作者在书上说了什么,还要关注作者在书上没说什么。 5 U, Z# D F4 B6 |) J 综上所述,我们最应该学习的,不是大师的表象,甚至不单单是大师的取或舍,而是大师整个的“取舍”系统,因为是取舍系统造就了你和大师的云泥之别。 设计是道场,有所为,有所不为。 取舍真功夫,取有道,舍亦有道。 , h& k4 V6 Y6 ^- E, f$ }/ y 其他我的关于学习大师的文章链接: 2、《教你抱大师大腿的正确姿势!》 1 ^5 Z) e, x6 Q3 ^% ?" @ 4、《从设计屌丝到设计大师的学习方法》 ……全文岳读完毕 " B7 W* E: x6 D! O* |+ F5 M- j2 q# E# b+ U; w5 G' ]0 h* t W ' p2 n9 m7 _+ N2 {+ v+ _ |
精华推荐
换一换
深有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