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一位有心的“人”

2019-8-23/ 图像资料下载/ 设计分享/ 只看大图 阅读模式
仅供分享不做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谢谢配合。
前两天与两岁的小女儿一起讨论绘画。/ [# Z, I1 r( @4 E
# U9 e# z3 V' p+ C) `$ {/ u

1 f: Q3 Y2 b- b# \, ?1 |
你绝对看不出这张画里有滑板车 ,有爸爸妈妈 ,有姐姐 。你也看不出画中有各种各样的衣服与水果 ...

* I" w. K! Z! `% \
有人问,以小孩互动能学啥啊?面对一个两岁多的小孩,给她一张纸,询问她能否画条香蕉或者在等她画完一样东西时你问她画的是什么?她都能很自信地画或者自信地告诉你画的是什么?我惊叹的不是她的毫不犹豫,而是她画完后的那份自信与那种纯真的笑。
* D# A1 ?; |( V0 G# Q2 O
我想,我们可以学习小小孩的那种真与纯,那种友善与对美最原始的认知。对新知识的渴望与热情,还有很多大人没有的意志力。对于作品,大人普遍都丧失了作品能传达给人的信心与盼望,而小小孩不仅在无意中完成了这种传达,她还毫无痕迹地传递了爱
记于2019/02/24
  \, S2 E6 K% O. R7 }
写到这里,我想起了前几年写的一篇文章:

/ O6 i. b( b: @

2 g+ |' M1 Y0 X' X! P% `8 P' L
昨天来了一朋友,从英国留学回来的,分享了一套他回国后的第一套私宅作品。这是一套很现代的建筑,改造与内部设计一体化的案子。
' a' P: s$ x5 X8 f6 g
作品完成后非常纯粹、老道。

, r) G2 I  [/ v% \
他说很多执行都是用了土方法去做。而这套作品的最大阻力是与家人的沟通。

& j$ j( l) f* \# b
因为周围没有一家会把“家”装得那么简单。

( C3 `5 r. C  w* y$ C3 s( d( F# J+ ~
所以他需要花很多时间与家人去解释,又要坚持自己所认知的。
4 A: q4 @; E5 g4 ?4 I7 s
最后他说,住了几年,之前自己担心的一些设计上,以及生活方面的问题都没有出现,感觉对这个家越发有感情的同时,整个装修,格调依然不过时。

7 O4 o" c  K: U3 V% W, z& {
......
/ l% K# v' i# |+ ~, Y
这引起了我的一些思考,思考这个朋友背后的一些思维方式。
5 F8 f( {2 T5 Y
我也想起了那样一句话:“世界上5%的人知道自己要什么,5%的人也知道自己不要什么,剩下90%的人是不知道自己要什么的。''
2 m# A# d/ P- i5 u
通俗来说,10%的人会思考,剩下90%的人都会感到迷茫与被动。

+ M/ Y7 ~8 M1 P) p
对于这样一个数据,你不妨可以观察一下你身边的朋友,也许你会找到一点点思路与启发。
5 m" w0 R) X7 G6 C8 Q
既然思维是相通的,那在私宅设计领域,我们又该如何来看待这个问题呢?
2 x7 s3 r# Z  V9 u
私宅设计领域所涵盖的范围非常广,我们是否能缩小一点讨论范围,谈谈“如何学习及思考私宅设计”呢?
! z9 _; @1 M( X2 N( e% z2 P
这样的讨论才有意义。
8 i& D  E8 M! h  D, C
不知从何时开始,我开始数算时间。
& l* a' ~) ?/ ~: g7 W9 ~4 e' w! q- d
我越是数算时间,越发现时间宝贵,感觉时间越少。这会影响我对事物的看法。
/ @* ?7 @6 n) @7 m2 t
以前,很多东西都能吸引我,看到很多“好”的作品,“好”的案例会兴奋,也想去学习或者“借鉴”又或者想超越它们。

' H4 b7 u; q4 r! l
但现在我开始过滤了。

5 ]% O9 F5 E1 d% W7 ]6 K
你不妨自我测试一下:你可以看看你关注了多少个“公众号”,你又真正关心了几个“公众号”的更新与内容。

& {- |9 {0 A) K; }
从狭的角度来看,你关注了多少个设计类型的公众号?你又关注了多少内容?

0 @& l+ v4 e' A$ ^; A& B& \0 C
另一方面回忆一下。你关注的内容,你看到好作品除了一声“哗!好美啊!”“真不错”的感叹外,你有真正从中吸收到营养吗?
+ i4 _9 z" e0 ^
又或者你关注的内容很广泛,喜欢的格调也很多?
3 ^* c  T+ r7 e( w" m4 t* o5 Z
这些都能反应出你是那10%中人群还是90%人群中的一员。

; O. H8 z: P' Q# S0 P
这是一个信息过剩的时代。这也是会让更多人迷茫的时代,这也是一个没有定位与广泛边缘化的时代。
5 P1 H' U) y& i$ N
但正是因为这样的时代,“深度思考”才是一块宝。
! L  C3 K. b  T4 z
何为“深度思考”?

9 o# F" m4 t  D& H2 ]
举一个很简单的例子。假如你是学习设计的,你的专长是私宅设计。当你看到这样一张图时,你不应该只是一声感叹:“好漂亮哦!”
" [4 F: e) i8 B0 g  i: [
更多的你要思考其背后与你相关的“点”。例如21设计是研究“情景设计法”与“爱之风格”的。

! n$ e& S* w/ ?) R7 D6 {+ O
那我们该如何利用这两点做为“深度思考”呢?

! v( D" {- Z; ^8 a+ o
; K3 a6 J4 }$ D" \
! b* W; P! |) p2 \- y4 e7 G$ `# I5 A0 c9 ]! y0 N" H% q: E1 n/ ~

5 u2 Z9 T" p( a  U/ q
单凭一张图,我们是否能说说如何进行“深度思考”的训练?

8 h3 F) K' I: G" i7 Q/ f4 i3 I
我假设21设计成员都参与其中。
6 S+ {8 }; v# o0 O4 }
如果是方案部伙伴,应该考虑的问题是生活场景。

. T8 G4 \; S( Q8 W7 c; A
随手而拿的书,沙发布局的模式及燃燃而烧的壁炉值得他们深度思考。
# ]- N+ B4 W& T# f* L
思考的问题可以为:举例来说,沙发的摆法是否要服务生活方式?是否能改变生活方式?

4 D. e4 {  R+ I+ f
又或者,随手而放的书架设计是否会让阅读的可能性加多?是否要考虑电视的放置?

: G* q+ g+ Q3 p3 m3 R6 C/ v3 S; ~
当你用反问的方式来抓住一狭小范围来拓展思考时,就开始有了深度思考。也有了深度问题答案的本身。

. ^# T# C; h: a+ d5 V
很多设计师总觉得与客户交流时找不到话题,其实这些都是话题及平常时需要训练的思考方式。

/ Q; }* O/ @/ ]+ x+ G% y9 C( R3 S
如果是21设计深化部的伙伴,他们必须去了解壁炉的品类,使用方式、温度感受及安装细节,包括书架的深度与分隔的尺寸等等。
# Z% c& K& H  L; i
单纯这两方面的深度思考都可以让他们受益不少。
3 E9 Q4 K" |% ?- L5 r8 d2 s
为啥那么多人干了那么多年设计,依然是一些非常传统的手法及思维影响出来的作品呢?

5 I; Q& P. `0 e; X2 Q3 r
那是因为他们从事没有做过“深度思考”这样的训练。
% n9 g+ u" S1 A( p
如果是软装部的伙伴,那她们就应该从颜色搭配上进行“深度思考”,沙发的色,茶几的色。
" c" _) Z/ V+ {' q9 `
门板的白色与黑色块间的组合,都值得深入研究。更具体来说,这个非常规的茶几也与我们设计价值观很一致。
+ t& [# c' I" s) T* [1 E1 O
耐用的有价值的家具单品的研究。
3 v/ o$ ~/ |. N/ X
......
0 q' S; `- A- p3 f/ [) q: e7 T

1 C% ^, a6 S3 V2 Y' S+ u! E& Y
这些只是一些不同部门间的学习及深度思考训练,也是21设计所提倡的“个人定位学习法”。
' U8 H4 m! o0 d3 `7 J/ z  w
用最有限的时间最有效地学习到能让你更加独特的能力。
" p. @0 {) [" b* Z0 o& W5 O9 F/ f+ `; o
因为这样,你才会真正找到自己在工作岗位上的位置,真正做到自信又谦卑,自信自己的独特,谦卑是因为看到别人比自己强。
# n# q/ q. Y7 u' X: S6 E
愿此文能带给你一点小小启发。
: N# ]& u9 ?0 y0 F- m* k/ |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精华推荐
换一换

发表评论2

做一位有心的“人”
拓者推荐
  • CCD--新加坡亚太总部
  • 【孟也 新作】成都麓湖·钰潭
  • 无间&葛亚曦-保利北龙湖
  • 星河颂355户型样板房
  • 金陵越城天地别墅
  • 2025拓者年费+案例Vip会员说明!
  • 【 拓者年费--CAD图纸】
  • 【 拓者年费--户型方案】
  • 【 拓者年费--豪宅视频】
  • 【 拓者年费--灵感图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