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是怎样的一代人——我们读小学的时候,读大学不要钱;我们读大学的时候,读小学不要钱;我们还没能工作的时候,工作是分配的;我们可以工作的时候,撞得头破血流才勉强找份饿不死人的工作做;我们没找工作的时候,小学生也能当领导的;我们找工作的时候,大学生也只能洗厕所的;我们没找女朋友的时候,女孩们是讲心的;我们找女朋友的时候,女孩们是讲金的;我们不能挣钱的时候,房子是分配的;我们能挣钱的时候,却发现房子已经买不起了;我们不到结婚的年龄的时候,骑单车就能娶媳妇;我们到了结婚年龄的时候,没有房子汽车娶不了媳妇。 ——这段话是上世纪80年代出生者(简称为“80后”)的心声,如果仅仅把这当作一段笑话来看的话,将无疑是对“80后”的不公平:“80后”读小学的时候常会听大人教育:好好学习,上了大学不要学费还能学知识,然后会找到好工作,娶到好媳妇。然而世事几翻新,已经成长起来要成家立业的“80后”并没有看到父辈们期许的美好前景,所谓义务教育的教育方式在以前是惠及在大学生身上,而现在才真正逐步惠及到九年义务教育上,“80后”恰在这两者中间擦身而过。他们一直随着中国经济实力的逐步上升而成为逐步不得不提高消费的过渡群体。随着高等学校扩招,大学生铺天盖地,“80后”并非是独自拥有高学历知识的特殊群体,他们要与每年新毕业的400多万大学生以及其他人才竞争,“撞得头破血流才勉强找份饿不死人的工作做”。而且谈恋爱都会觉得奢侈,因为恋爱就要考虑结婚,结婚却需要房子,而房子对于“80后”来说,是个不得不面对的沉重问题。不能说现在的女孩子就是讲金的,因为这个“金”仅仅是为了维持基本生活保障的前提罢了。房子,并非是女孩子对男孩子的虚荣而无理的要求,因为房子是家的最基本构成要素,只是,这个基本要素的构建对“80后”来说实在太过沉重。要说清楚这些,我们首先需要弄清楚两个问题:“80后”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群体?房子对“80后”来说到底是如何不能承受之重? 可以毫不客气的说,“80后”的习惯不好,懒,散漫。他们大多通常不会打算对什么事从头到尾亲历亲为。就我的认识来说,有时候会把“80后”看作是一群今朝有酒今朝醉,名日有愁名日当的人,几至于浑浑噩噩。他们面对“什么时候结婚”、“什么时候买房”之类的问题时通常的回答是:急什么?早着呢!会认为他们是没有责任感的一带吗?然而我又会换一种方式去解读他们:那是一种故做轻松的姿态,事实上, “80后”人的心中早就急不可耐了。 “80后”大学毕业之后的实习工资一般在1000元左右,那差不多是他们工薪阶层的父母一生工龄累积下来的最后月收入水平。虽然由于种种难做确切统计,但把“80后”的收入划在1500元~3000元之间应该不失公正。而“80后”的月收入又往往无法和他们的经济实力成正比,因为爱好广泛,以及挥霍成性的高消费习惯使然,他们中的很大一部分都成为“月光族”的拥趸。 “80后”、“月光族”们没有底气! “80后”们会说对电梯公寓没有兴趣,因为坐电梯坐得怕了;“80后”们会说对大户型的房子不屑一顾,因为地皮多了也并不就会有什么多的作用;“80后”们甚至会说对花园洋房、别墅都没有什么兴趣,因为他们认为那是小资,而且是伪小资……其实一切的一切都是由于同一个原因——这些东西在现时情况还远远不能被他们所拥有,除了不屑一顾故做轻松外,他们别无他法。 “80后”人看上去好像什么都不在乎的样子,但实际上基本上定位于第一代小皇帝、小公主的他们在心灵上的脆弱却不如外表表现的那样酷味十足,虽然他们都标榜自己很理性,然而事实往往恰恰相反。 70人说“孤独的人是可耻的”, “80后”别出心裁,他们的口号是“享受孤独”,然而事实上又是恰恰相反。买房的时候,不少“80后”纷纷选择闹市区,即使小户型,即使价格高,即使是二手,他们依然义无反顾地要处于城市生活的中心区,这并非是追求某种归属感,这是一种强烈的要求社会认同感以及心中惧怕被抛弃的感觉,他们害怕孤独,他们的心灵远不如身体的强壮。 家在哪里? 努力赚钱买房子。 然而事实上努力赚钱买房子的主体不是“80后”,而是他们的父母,还有最亲密的信贷伙伴——银行。 道理很简单,尽管大部分“80后”拥有比父母更好的月收入,但是他们多提倡超前消费,生活习惯往往无法与其经济实力成正比。众多的“80后”都有着同样身份——“月光族”。 “买我们楼盘的‘80后’绝大多数把月还款额控制在1500-2500元,鲜有例外。”世界城"尚都的销售负责人显然已把握了“80后”的购房心理,“80后购房者的按揭贷款年限通常是20-30年,月还款额尽可能低,贷款年限尽可能长,而其他购房者更偏向于15-20年。” 常常有人诟病“80后”不切实际,但在房产消费上,他们却被销售员称为“很实用主义”的一群。 从父母那里拿一部分,自己或多或少赚一部分钱,凑齐首付,按揭,这基本上已成为“80后”买房的模本。 “80后”期待的房子要有一个阳台,可以坐在那里沐浴阳光;要有一个大落地窗,放一架钢琴,可以全家聆听巴赫;要有一个很大的客厅,不要那么多卧室,有一间卖弄玄虚的茶室或者咖啡厅就好……如果还有一个大院子?那一定会开发成一块麦田!然而他们依然希望这片麦田是在城市里。 “目前的‘80后’购房族多喜欢购买两房单位,甚至一房单位都深受青睐。”熟悉市场的人士介绍说:“也有不少人喜欢一步到位,购买一套小三房单位。”该人士表示,一般来说,“80后”购房族比较注重私密性,特别要求客厅与卧室在设计上的隔音。 ——“80后”人表面上拒绝小资,然而他们才是不折不扣的小资,他们对房子的要求完全是“我的底盘我做主”,他们比其他人更有自己独特的追求品位。 在2005年,“80后”买房现象还是极个别的案例,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在结婚、立足等硬性需求的推动下,他们正逐渐成为房产市场不可忽视的消费力量。数据显示:2006年,21-30岁这个年龄段比30-40岁年龄段的购房者比例高14个百分点。他们必须要买房子。 毫无疑问,“80后”将成为房地产开发商清晰的目标,但是,“80后”人注定是未来很长一段时间里的群体“房奴”。 一般人要想买一套房子到底需要多少年?还是引用网上流传甚广的一段话来说明,虽然这段话微有戏噱,但绝对发人深省: “假如我是个农民,一个人,有一亩地已经不错了。一年种两次,一次小麦,一次玉米,一年能挣个800块,再加上养一群鸭子,卖点鸭蛋,估计最多也就能挣1000块。想要在上海郊区买套像样的房子,我得不吃不喝地耕种1000年。 假如我是个工人,没有下岗,一个月拿800块钱,不抽烟,不喝酒,不结婚,不吃饭。渴了喝凉水,饿了吃烂菜叶,冷了拣破麻袋穿,总之,一分钱不花,在房价不上涨的前提前,要买那样的房子,得连续工作100年。估计,没什么工厂要这么老的工人。 假如我是个公务员,混得很一般,一个月2500块,也不抽烟,不喝酒,不吃饭,还不贪污,不受贿,不挪用公款,要想买那样的房子(同样,房价不上涨),我得熬上33年。估计刚买了房子,就得退休了,而且极有可能因为营养不良而迅速逝世。 假如我是个撰稿人,而且混得还不错,每两个字一块钱,我也不抽烟,不喝酒,不吃饭,也不泡文学女青年,要想买那样的房子(同样,房价不上涨),我得连续写2000000字,而且还得保证字字有人要。假如连构思、带写、带修改,每小时可以顺利完成2000字,那么,就得连续写1000个小时,在WORD文档上连续写2000页。我明白了,为什么写字的人容易夭折?憋的。 假如我是妓女,姿色一般,平均每次收获200块,我也不抽烟,不喝酒,不吃饭,不得性病,不养小白脸,要想买那样的房子(同样,房价不上涨),我得连续接5000次客人。假如每天接客两人(含法定节假日),那得连续奋战2500天,费时7年左右。 假如我是抢劫犯,手段一般,眼神一般,每次出手抢得1000元,我也不抽烟,不喝酒,不吃饭,不找女人,不被抓住,要想买那样的房子(同样,房价不上涨),得连续作案1000次,假如每星期作案一次,那得连续作案18年。” ——可以说,“80后”可以是上述的任何一种人(当然也有其他种人),“婴儿潮”已经过去,面对房子问题,“80后”首当其冲,看来,“80后”注定要与房子结成剪不断、理还乱的缠绵关系了。 |
网上流传着这样一段话:
精华推荐
换一换
自己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