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前言 炊烟袅袅 ,鸡鸣犬吠,禾苗青青,一声声呼儿唤女回家吃饭的声音,奔跑嬉戏的儿童......类似的场景好像都快要只在电影里呈现了,或许时代的进步给这个世界带来很多,同时也失去很多。 ![]() ![]() 城市进程化的速度与我们的乡愁好像是矛盾的。破旧的祖屋正在一间间消失,发展的进程催生而来的是一幢幢毫无自我的建筑,仿佛自然而然又不自然。国际无界限的审美体系所带来的无自我的审美,接纳,兼并,侵略,消失,模糊是我们现在大审美体系的现状;没有什么绝对的对错,但我们能否有独属于自己的一个方向:尊重、收集、整理、重现,或许是我们在地文化自我认知的方式。 ![]() 閤会所私人空间,是在三年前和业主的偶遇、相识,共同的兴趣与认识催生了这个小体量的建筑改造、装修一体化的项目。 普通的老屋,有限的预算投入和周边不是特别好的环境及功能的定位,让我们对这个项目产生了兴趣。房屋破旧不堪,推倒重建或许更为轻松,但,只有这一种可能吗?利用原有建筑的时间与肌理美感,对在特定的时间与条件的限制下形成的既有状态加以修复与再生,或许有它意想不到的效果。 ![]() 閤是我们对这个项目的命名,开合之间,开放与闭合是项目的 状态,不仅仅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邻里,建筑与建筑,建筑与自然,合理,有距,亲近,长久是设计的核心。 在这个项目中所呈现的物品,是本地器物的收集,整理修复,重生的形式去做二次呈现。与任何风格无关,与接纳有关。司空见惯的感知体系产生的改变所带来新的价值认同。破旧的物品在发出光芒,其实只是我们在重置情感。 ![]() ![]() ![]() PART/ 01 叠加 ![]() ![]() 修建一条玻璃连廊,把两栋建筑连接起来,便于阴雨天的通行。不过庭院的自然感并没有被破坏,风被廊道汇聚起来,水汽可以在玻璃上凝结成实体,雨拍打在连廊顶上上,天气的变化被放大,可以被更清晰地捕捉,这里维持着原来的氛围,而且变得更直观了。 ![]() ![]() 风化的红石,陶罐的裂痕,溢出的泥灰......老宅原有的印记和修缮痕迹交叠成一个时间轴,我们在上边直观地看到它的过去和现在,这些独特的特征变成了建筑自己的文脉。 光线被玻璃镀上颜色,为视野所及蒙上一层胶片般的滤镜,材质的质感和情绪都有了另一番模样,熟悉的场景在简单的技巧下焕发生机,让人耳目一新。 PART / 02 还原 建筑的主体原本已经破败不堪,整体结构都以加固修缮代替重建,设计以还原为准则,做旧的木料和原本的红石墙无比契合,古朴且过渡自然;裸露的墙面采用米色调,留白干净,且拥有独特的时间痕迹。 加固的木架还可以作为装饰,灯具隐藏在梁上,均匀地照亮长桌。砖红色的茶桌和建筑的红墙呼应,为空间增加一丝温度。 四处搜罗的老式家具在这座老宅找到属于自己的位置,仿佛是从房子里自然生长出来的。不同的样式、感觉在这里并存,和谐而包容。 PART / 03 开合 空间之间的开放联动产生了美妙的效果。光和结构发生化学反应,为空间留下自然的画作,我们可以从动态的变化中感受到时间的变化。空间拥有足够的留白,成为拥有无限想象力的画布,不同空间之间互为景致,灵动而充满趣味性。 “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在天幕之下,我们能找回更放松、亲密的感觉。宴会厅融合天圆地方的理念,用灯光和弧线营造了夜空的意象。空间被四面的门打开,柔和的清辉,点点的灯火,如同置身于星空之下,边界带来的束缚却似乎消失了,我们重回了自由的状态。 后记 文化的名词很虚,但又很实。不仅仅是诗词歌赋,琴棋书画,窃以为更多的是百姓生活中的衣食住行,这些都是文化的基础。 红墙落日,给生活一些温暖,让光落下的时候增加一些表情,给单一材质,重复使用多一些变化,可以看四季、时辰、气候、时间带来的变化,一千个人有一千种认知,没有什么是绝对的,我们只从自我去理解、定义、组装。石头还是那些石头,瓦片也还都在,木头的收集与再利用,就连建筑残余也就地粉碎,做基础填埋,尽量的再利用与接纳,或许还能做的更多,或许也只能如此了。 项目名称:閤私人会所 项目业主:閤会所 项目地点:江西,鹰潭 项目面积:270 平方米 设计时间:2023年 7月 完工时间:2023年12月 设计机构:苏州右见商业设计 设计指导:汪拓 |
精华推荐
换一换
发表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