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K$ I5 J. O% {, `& O) E 所以我们讲品牌的时候,有一点要重视,就是我们的消费市场还不成熟,消费市场虽然在扩大,但是人还不成熟,消费市场不成熟的话,我们做设计,做创意的时候就很难找到一个焦点。 讲到品牌的建立,我提出几点想法,第一点就是有待时日,要考虑时间培育,因为所有品牌的营造都需要一段时间,用时间来把品牌力量凝聚起来,我们看法国的这些著名的品牌,有的品牌是1920、30年代出来的,有很多品牌是1950、60年代才开始出来的,这些重要的品牌都用了相当长的时间奠立国际地位,最起码是用了 20年以上的时间才起来,而中国品牌的时间不够。 4 `: s. X/ A+ n; N% S M7 U 第二个是要鼓励创意,创意开始大部分是从小企业、从个人开始的,因此要奠立品牌。我们一定要的鼓励和支持小型的创意设计公司,在整个大经济运作里面我们自然会非常重视那些大企业,但是大公司过于制度化,并不利于创意发展。我们应该支持个体的小型创意,这种个体小型的创意才能是真正品牌创造出来的可能性,所有世界最顶级的时装设计师背景都是小生产者,都是从小作大的,我们要刻意的支持独立的小型设计公司,他们有可能变成我们品牌的希望; 8 @2 A6 k( }: v 第三个我们要想办法在国内形成真正的对于品牌评论的权威,中国现在什么都有,就缺一样,没有一个正确的声音去评判,没有设计方面的权威批评家,也没有权威的设计奖项,现在搞了很多比赛,奖项多如牛毛,毫无影响作用。我们没有像日本的“好设计”(Good Design Mark,简称G Mark)这么一个最高的标准,我们没有意大利的金磨盘奖这样顶级的标准,就像电影没有奥斯卡的标准。电影里面我们当然有金鸡奖、百花奖,那个奖是行会内部的自娱,很难算做是水平奖项。你得了也白得了,那是一种照顾奖,一种同情奖,一种行会内部的共享奖,它不是真奖。如果设计行业没有一个说了算,一锤定音的,一言九鼎的对品牌、对设计的评判标准的话,就永远没有设计的权威。如果我们自己建立不了权威,我们就永远创立不了名牌,我们自己创立不了名牌,就只能臣服在外国的著名的评选制度之下,受到别人的屈辱,我想这一点是最需要我们做到的。, Q6 F0 G; y: T$ H. O+ U- u' |* } 最后一点,我希望我们国家应该有一本超越仅仅是时尚的真正品牌的服装的杂志,这一本杂志是拿在手上有分量的,而不只是一堆美女,一些漂亮的照片,是有真正的评论家。什么是评论,评论的英文是批评的意思,我们要允许批评,但是这个批评不是恶意的,是真正的,公正的,有国际眼光的。今天很高兴,也很感谢杜部长,黑川雅之先生,还有迪迪埃•戈巴克先生,还有碧德丽丝•克里特小姐,他们的演讲非常的精彩,我学到了很多,接下来我还很期待陆蓉之小姐,还有许舜英小姐,蔡明老师等等,他们上来会给我们做很多精彩的演讲,我在这里谢谢大家,讲的不对的地方希望大家多多包涵! 3 V# R3 C/ f. j4 ~! R% f5 g+ |& o ; S- X# @# z% E) t " j- N# m7 x: O! d4 H 2008年10月29日,于洛杉矶6 W4 @$ U4 ]7 N" r d" j . ^( n5 N. y9 L k7 n _5 s. s2 ` [ 本帖最后由 yichuan 于 2008-11-16 23:01 编辑 ] |
我去年五一在香港的半岛酒家地下那层的专门店,看到有好多国内的人在LV商店里面排队。说老实话,这是我第一次看到LV有人排队,走过去看看,排队的全部都是国内去的有钱的太太,她们进去就叫要拿最贵的,店员如果说介绍几个包包给她们看,她们就会说不看,她们就要今年最新的一款,而且一买就是一打,买那么多干嘛?回去送人。我们新贵阶层人数越来越多,但是这个阶层的消费意识是不成熟的,钱很多,比如矿老板这类人,他的钱多得都可以把路易威登的总店买下去,但是他们并不懂为什么这个品牌好,成熟的市场是消费者分层很清晰的市场,而目前我们中国的消费市场好象是黄河里打上来的水,是混沌的,这种水如果再放个20年会慢慢就会沉淀下来,重的、轻的分出来,高中低阶层分清楚了。一个成熟的消费品国家,对品牌有认同的国家,应该是消费层次比较清晰的国家,我们现在还处于混沌状态。所以我们现在要做国际品牌是很难的,在目前混沌的消费者品位之下要把握住国产自己的品牌,在国内具有相当的难度,包括有中国名字,比如“上海滩”的这个名字,中国人很多就不喜欢这个,其实外国人觉得这是特别好的名字,但是中国有钱人会说,我干嘛买“上海滩”牌子呢,我可以把整个上海滩买下来嘛,就会有这种极端的反应。
精华推荐
换一换
顶起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