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七课 看图讲解分析色彩 风格 方案创意技巧

2011-7-10/ 图像资料下载/ 视频教程/ 只看大图 阅读模式
仅供分享不做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谢谢配合。
  • babyguoguo 2011-10-13 13:14:38

    金币怎么样能快点变多啊?知道我给我发个站内消息吧,我好多课件看不了呀。55555555555

  • chuwt 2011-10-18 00:41:05

    嘿嘿~奸笑中!
    ! t2 f0 k( M) l$ y
    7 @4 w- f) x1 N1 g3 O: C7 k. L2 {! R, S% z' D+ Z* F. D

    6 [! b8 ?( Y4 O# ~) x" q3 b+ Q1 ]( _1 X. A$ F8 x

    / Z  D2 k  U# ^7 I7 T- J- p, }& e& q# A8 V8 V

    ( B& @0 R4 y' e0 U; x' j+ n6 u" E  {, `4 W* D/ E

    , o9 _' }3 O: @' X) d. p5 g& H( C3 L  V1 I! z
    / g1 t7 M8 @2 ]4 X) S; K6 b; W

    " Q0 Y2 ]. R' y) `- J; Q# i9 a- l. Z) n! {
    [attachimg]1021837[/attachimg]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 _Annie 2011-11-10 22:04:56

    {:soso__2996043132114222792_2:}讲得好仔细,菜鸟学了不少。。

  • myqone070ub 2011-11-14 18:46:14

    2011-9-20

      灸疗学新意识――腧穴热敏化艾灸疗法和女性艾灸3 C( A# f; u) C% |0 n3 z6 j7 ~2 V, }) l
      著者:陈日新
    5 T! C( f* h* Z) Q4 D2 X  人体腧穴存在敏化态与静息态两种功能态,当人体发生疾病时能使体表腧穴产生敏化,敏化的类型多种多样,而腧穴热敏化是腧穴敏化的一种新类型,处在敏化态的腧穴对外界相干刺激浮现腧穴特异性的“小刺激大反响”;2. 热敏化腧穴是灸疗的最佳选穴,其最佳刺激为艾热刺激,临床疗效优于惯例静息态腧穴的针灸疗法;3.腧穴热敏化态在艾热刺激下极易激发灸性感传(约95%的 出现率),乃至气至病所,临床疗效大幅度提高。因此,灸之要,仍旧是气至而有效,完善和发展了“刺之要,气至而有效”的针灸理论。
    $ F, }; ?6 p5 E7 i9 Q  第一章 第二章 概述* r& d; p+ F( B. y5 Q
      第一章" ~7 |6 Y/ i, {9 v" n8 k
      概述
    5 t& D! J" [  ?5 L  机体在疾病状况下,体表相关部位会出现病理反应,这种病理反应随同疾病的发生而产生,随病情的改善而减轻或消散,这个体表相关部位在出现病理反 应期间,就称为疾病反应点。腧穴的来源就是疾病反应点,疾病反应点则是动态的、个体化的、敏化态的腧穴。古人在长期的医疗实际中,已经认识到疾病反应点即腧穴敏化的局部特性及其与疾病的绝对特异接洽,创建了一系列通过疾病反应点即敏化的腧穴来治疗疾病的针 灸疗法,发明了人类疾病治疗史的神话,首创了疾病治疗的新道路。* h5 }' K, I( d4 s6 ?
      临床上疾病反应点的表现情势多种多样,可分形态改变点和功能改变点。状态改变点如皮下组织和肌肉处出现条索状、结节状改变,皮肤出现皮疹、浅表 血管改变和色泽转变等;功能改变点如腧穴力敏化点(压痛、按之快然)、低阻点和皮温改变等。它们或独自存在,或彼此并存,形成了疾病体表征象的一个重要组成部门。( W; j  I6 O; @3 l3 v$ U$ i$ L
      我们在灸疗临床实践中,观察到疾病在体表产生病理反应的一种新现象即腧穴热敏化现象。研究始于1988年。我们在临床施灸过程中发现了一些现代迷信、现代医学无奈说明的奇异性命现象。第一是透热:灸热从施灸点皮肤表面直接向深部组织穿透,甚至直达胸腹腔脏器;第二是扩热:灸热以施灸点为中央向周 围扩散;第三是传热:灸热从施灸点开始循经脉路线向远部传导,甚至达病所;第四是局部不(微)热远部热:施灸部位不(或微)热,而远离施灸部位的病所处感觉甚热。第五是表面不(微)热深部热:施灸部位的皮肤不(或微)热,而皮肤下深部组织甚至胸腹腔脏器感觉甚热;第六是产生其他非热感觉:施灸(悬灸)部位 或远离施灸部位产生酸、胀、压、重、痛、麻、冷等非热感觉;第七是上述灸感传导之处,病症随之而缓解:施灸部位产生的热、胀、痛等感觉发生深透远传,所到之处,病症随之缓解。比方悬灸风门穴,热胀感向肩部传导,多年肩痛立刻缓解;悬灸阳陵泉穴,热胀感向腰部传导,多年腰部困重紧痛感即时缓解;施灸三阴交, 热流向下腹部传导,几次治疗后盆腔积液显著改善;悬灸天枢穴,热流直透腹腔,几回治疗后,多年杂乱的肠功能显明改善。以上灸疗现象的发生有一个独特的特征,就是相关腧穴对艾热异样敏感,产生一个“小刺激大反应”(其他非相关腧穴对艾热仅产生局部和表面的热感)。我们称这种现象为腧穴热敏化现象,这些已热敏化的腧穴称为热敏化腧穴。
    5 H) p2 ?$ ?" s  普查健康人群的结果显示,腧穴热敏化出现率约5%,而对骨性关节炎、肌筋膜疼痛综合征、颈椎病、腰椎间盘突出症、感冒、面瘫、面肌痉挛、三叉神经痛、功能性消化不良、肠激惹综合症、男性性功能障碍、痛经、盆腔炎、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中风等20多种疾病进行艾灸腧穴观察,腧穴热敏化的出现率均匀可达70%左右。寒证、湿证、瘀证、虚证居多,急性病和慢性病均可出现。疾病痊愈后,腧穴热敏化出现率降落至10%左右。
    6 ?& L$ F: h& ~, @# G4 o; R/ b  腧穴热敏化作为一种疾病的病理反应,出现的部位与经穴定位不完整合乎,但它可以经穴为参照坐标系来定位。热敏化腧穴具备时变特性,即跟着时间其 部位和强度也发生变化。对热敏化腧穴进行艾灸治疗能明显提高临床疗效。# t+ S" G  ?5 s5 H+ w: \
      腧穴热敏化有其本身的散布规律,研究腧穴热敏化的分布规律对临床推广腧穴热敏化艾灸疗法及论述其发生机制有主要意思。咱们多年来已研究了20 多种疾病的腧穴热敏化的分布法则,如骨性关节炎、肌筋膜痛苦悲伤综合征、颈椎病、腰椎间盘凸起症、感冒、面瘫、面肌痉挛、三叉神经痛、功能性消化不良、肠激惹综合症、男性性功效阻碍、痛经、盆腔炎、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中风等,初步控制了这些疾病的腧穴热敏化分布部位的高发区,如面瘫在翳风、感冒在风府 和上印堂、盆腔疾病在三阴交、眼科疾病在耳垂区耳穴等。
    1 ~, p+ D8 G+ G( J6 |  针刺疗法的精华与灵魂是《灵枢.九针十二原》篇所训:“刺之要,气至而有效”,即激发感传,气至病所。古代医家已把激发感传,促进气至病所作为 提高针灸疗效的一种踊跃手腕。《三国志》在描述东汉名医华佗行针治病时说“下针言,当引某许,若至语人,病者言,已到,应便拔针,病亦行差”这就是对感传与针刺疗效关联的活泼描写。《针灸大成》中所说的“有病道远者必先使气直到病所”就是一个享誉中外的有名论断。强调行针治病时务必使气直到病所。近三十年来,我国学者的研究结果已经表明:感传活动是人体经气运行的表示,是人体内源性调节功能被激活的标记。针刺疗效与感传明显水平亲密相关,感传愈显著,针刺 疗效也愈好。采取激发感传,增进气至病所的方式,对治疗一些古代医学辣手的病症已收到意想不到的后果。
    ! I0 |1 h! Q( j+ y/ ?$ M  但长期以来,灸疗学仅强调要求施灸过程中的腧穴产生局部的热感和皮肤的红晕,并不强调艾灸治疗过程中产生感传活动。艾灸穴位能不能像针刺一样发 动感传,气至病所?灸之要,是不是也要求气至而有效?乃至特效、高效、速效和长效?如果能,如果是,这就意味着艾灸的疗效大有发掘之潜能!
    * U7 v. G+ O/ l9 }  自2001年以来,我们承当了国度中医药治理局与江西省卫生厅等6项有关经穴热敏化的科研名目,经由近6年的临床研究,我们得出如下研究结果:   ① 人体在疾病状态下,体表某些腧穴会发生敏化。其中腧穴热敏化是一类新的敏化类型,热敏化腧穴对艾条悬灸存在高度的敏理性,能产生透热(艾热从经穴皮肤表面直接向深部组织穿透)、扩热(以施灸点为中央向周围扩散)的临床特点,且极易激发循经感传活动,而非艾条悬灸无此作用。
    + n9 L! u3 w6 r$ l! u  ② 艾条悬灸热敏化腧穴治疗颈椎病、腰椎间盘突出症、肌筋膜疼痛综合征、骨性关节炎、感冒、哮喘、慢性支气管炎、功能性消化不良、肠易激综合征、慢性盆腔炎、特发性面神经麻木等疾病,与艾条悬灸非热敏化的雷同腧穴比较,临床疗效大幅度提高。! X0 v# A* l, H. J, t+ h1 \3 ?, N
      以上成果表明:
    4 E5 c# Z: v) f3 j' ]) L7 d7 f  (1)人体腧穴存在敏化态与静息态两种功能态,当人体发生疾病时能使体表腧穴发生敏化,敏化的类型多种多样,而腧穴热敏化是经穴敏化的一种新类型,处在敏化态的腧穴对外界相关刺激出现腧穴特异性的“小刺激大反应”;3 A0 s- o5 T$ ]9 B4 V( D# M, Q6 _
      (2)热敏化腧穴的最佳刺激为艾热,也是灸疗的最佳选穴,疗效优于常规静息态腧穴的针灸疗法;8 P$ }% S, f1 f% U
      (3)热敏化腧穴在艾热刺激下极易激发灸性感传(约95%的出现率),乃至气至病所,临床疗效大幅度进步。因而,灸之要,依然是气至而有效,完美和发展了“刺之要,气至而有效”的针灸理论。
    $ T6 B5 R) u8 i4 l& q! M  如上所述,腧穴热敏化艾灸疗法因为大幅度提高了灸疗临床疗效,充分展现了灸疗学的特点与上风,有可能振兴中国灸疗学;持续深入摸索腧穴热敏化的 出现规律,扩大其适应症,改良腧穴热敏化艾灸疗法的操作方法等,均是当前需要研究的课题。腧穴热敏化现象已波及到很多新的生命现象,新的生命现象必定蕴涵着新的生命规律与机制,对其进行深刻研究,极有可能发现人体性能调控的新规律,开拓灸疗调控人体机能的一片新天地,对现代医学发展也将供给翻新的机 遇。
    * t" n2 _5 M. v  Y8 l' K. d- }  第三章 腧穴热敏化景象
    : J( l$ f! u/ y5 y9 ^  我们在临床施灸过程中发现了一些现代科学、现代医学无法解释的奇异生命现象。
    ; K2 z7 _& G! ~8 o" h  第一是透热:灸热从施灸点皮肤表面直接向深部组织穿透,甚至直达胸腹腔脏器(图3.1);   第二是扩热:灸热以施灸点为中心向周围片状扩散(图3.2);: t6 C# z6 c1 e) i5 a" P
      第三是传热:灸热从施灸点开始循必定路线向远部传导,甚至达到病所(图3.3);   第四是局部不(微)热远部热:施灸部位不(或微)热,而远离施灸部位的病所处感觉甚热;
    2 R) ?- l$ p9 e5 f  第五是表面不(微)热深部热:施灸部位的皮肤不(或微)热,而皮肤下深部组织甚至胸腹腔脏器感觉甚热(图3.5);
    ! P/ W/ a7 j% [  第六是产生其他非热感觉:施灸(悬灸)部位或远离施灸部位产生酸、胀、压、重、痛、麻、冷等非热感觉(图3.6);4 I/ @4 {: f& J/ s, Q. T
      第七是上述灸感传导之处,病症随之而缓解:施灸部位产生的热、胀、痛等感觉发生深透远传,所到之处,病症随之缓解。如悬灸风门穴,热胀感向肩部传导,多年肩痛马上缓解;悬灸阳陵泉穴,热胀感向腰部传导,多年腰部困重紧痛感立刻缓解;施灸三阴交,热流向下腹部传导,几次治疗后盆腔积液明显改善;悬灸天枢穴, 热流直透腹腔,几次治疗后,多年紊乱的肠功能明显改善以上灸疗现象的发生有一个共同的特征,就是相关腧穴对艾热异常敏感,产生一个“小刺激大反应”(其他 非相关腧穴对艾热仅产生局部和表面的热感)。我们称这种现象为腧穴热敏化现象,这些已热敏化的腧穴称为热敏化腧穴。, a7 A9 e% i; N$ |  n% v
      ((女性的许多病都可以通过艾灸来治疗,没病时艾灸也是极其重要的保健养生方法,自古就是如斯。
    , M, ~) x6 D$ F3 i' s  u   夏秋之季,我简直每周都要艾灸关元穴三次,将艾柱点燃,对准关元穴熏灸,使局部有温热感,灸至局部皮肤红晕为止。关元在下腹部,身材的正中线上,脐下3寸的地位。对女性来说,这个穴位主要是蓄血之用,足太阴脾经、足厥阴肝经、足少阴肾经与任脉交会于此,艾灸之下,凡所过经脉之病,都会有改良。7 U0 }7 d! C& B
       女性尤需要留神灸关元穴,由于女性为阴,腹部为中心脾土,先天的阳气不足,什么脾胃功能、消化功能、肝气不舒、血液瘀滞、肚腹冷痛、痛经等问题都是常见弊病,灸关元则可以补肾壮阳、温通经络、理气和血、补虚益损,壮一身之元气。
    3 k4 E7 I0 G1 |/ E9 h% f4 K   人体的很多重要穴位都在肚脐以下,神阙、关元、气海,腿上则有足三里、三阴交,肚脐名神阙,脐带被剪断后,人的先天神明就缺失了,所以名为神阙。此穴也很重要,灸时可在肚脐里放盐,或笼罩上姜片,也有放附子饼的。& u$ V; g1 i( O  _
       下腹病主要从三阴交跟足三里这两个穴位去治,三阴交在小腿内踝上三寸,为肝经、肾经和脾经三条阴经的交汇之所。艾灸此穴有从阴引阳之意,阴阳均衡嘛,从阴处把阳引进来,使其平衡,一旦平衡,女性常有的腰膝酸软、白带增多、月经不调,都可以得到医治。足三里在膝盖下缘一横指的处所,此为摄生第一大穴,是足阳明胃经的合穴,多气多血,灸这个穴位可以增添胃肠蠕动,强健脾胃。
    % z5 A+ b+ ~: K9 G+ m6 M* u   这说的都是人身几大重要的、常常用到的穴位。顺便说说有关穴位的顺口溜:头项寻列缺、面口合谷收、肚腹三里留、腰背委中求、心怀内关应、酸痛取阿是。也就是说,头顶和颈项的问题可以通过针刺列缺穴治,颜面上的病就找合谷穴,腹部的病就针刺足三里,腰背问题在委中穴去针刺,任何部位的痛点为阿是穴。位置上,列缺穴在两手虎口相卡住,在上的食指所按到的地方,有如一个缝隙,古人以为它是天地阴阳的接壤。合谷穴在大拇指横纹卡住虎口时往下按到的地方,委中在膝关节的膝窝里边。
    0 r, X; b' ^) \5 A+ d   有一定的艾灸实践后,你就对人身的穴位有些亲身的感触,为什么会有穴位,每个穴位都有什么作用,哪几个穴位组合起来是治什么的,里边的情理良多,但都要本人去实践,缓缓总结。))
    0 y- w/ l" n5 ?- Z$ }" E  3 W0 o6 N  F5 N0 z: R
      第四章 腧穴热敏化规律4 F7 B3 {- w0 s6 m
      1. 腧穴热敏化的涌现率, v/ i4 V8 U5 R, K3 l, j0 b9 l
      普查健康人群的结果显示,腧穴热敏化出现率约5~10%,而对肌筋膜疼痛综合征、颈椎病、腰椎间盘突出症、感冒、面瘫、面肌痉挛、三叉神经痛、功能性消化不良、肠激惹综合症、男性性功能障碍、痛经、盆腔炎、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中风等20余种疾病进行艾灸腧穴观察,腧穴热敏化的出现率平均可达70%左右。寒证、湿证、瘀证、虚证居多,急性病和慢性病均可出现。疾病痊愈后,腧穴热敏化出现率降低至10~15%左右。+ Z5 Z* G8 ?! P$ a/ ~0 Z0 R1 T1 U
      2.热敏化腧穴与经穴定位的关系- u# g0 k' ^8 p+ F
      腧穴热敏化作为一种疾病的病理反应,出现的部位与经穴定位不完全契合,但它可以经穴为参照坐标系来定位。我们曾以30例背肌筋膜疼痛综合征患者为研究对象,在患者体表共查找出热敏化腧穴121个,与经穴定位的重合率为48.76%。热敏化腧穴拥有时变特性,即随着时间其部位和强度也发生变化。对热敏化腧穴进行艾灸治疗能明显提高临床疗效。
    ! X2 y- m7 t& T7 u2 J  3. 热敏化腧穴对艾灸的反应
    : k: p) L3 b5 e! L5 c% _6 G  热敏化腧穴对艾热反应表现为喜热、透热、扩热、传热和非热觉。平均出现概率为70%,这解释上述现象的出现不是偶尔的,有其内在的偶然性。
    % h8 `8 g3 p4 j) s2 W  所谓喜热就是与非热敏化腧穴比拟,热敏化腧穴在艾灸时患者感觉十分恬静,往往能即时减轻疼痛。只管这是患者的一种主观感觉,但这是艾灸适应症的 一个重要标志。喜热现象出现概率为95%左右。
    * P8 n+ m$ o* i0 V# S+ z  透热是热敏化腧穴的一个重要特色。所谓透热就是当艾热凑近这个已热敏化的腧穴时,患者能够感到到艾热通过体表深透进入到皮下深部组织,甚至进入 胸腹腔脏器,而在施灸部位,患者觉得名义不(微)热深部甚热。透热现象呈现概率为60%左右。
    8 D1 B/ D" R) u  s  扩热也是热敏化腧穴的一个主要特点。所谓扩热就是当艾热靠近这个已热敏化的腧穴时,患者可以感觉灸热以施灸点为核心向四周片状扩散。扩热现象出 现概率为80%左右。
    . i0 ~  ~1 p: o* R  传热则是热敏化腧穴的另一个主要特点。所谓传热即艾灸热敏化腧穴时,患者感觉一股热流沿着某种路线传导,从而气至病所,甚至患者感到施灸部位不 (微)热而阔别施灸部位甚热。传热现象出现概率为70%左右。
    2 K/ A  m! b& q: P8 q! e  非热觉是热敏化腧穴的一个奇怪特点。所谓非热觉即施灸(悬灸)部位或远离施灸部位产生酸、胀、压、重、痛、麻、冷等非热感觉,独破出现概率约 10%,相兼出现概率约60%。
    . ^2 X% B9 E) e- A- H2 h0 Q' E6 q  4. 腧穴热敏化的分布" _- e) o+ M. Q' _
      腧穴热敏化有其自身的分布规律,研究腧穴热敏化的分布规律对于临床推广腧穴热敏化艾灸疗法及阐述其产活力制有重要意义。我们多年来已研究了20 多种疾病腧穴热敏化的分布规律,如骨性关节炎、肌筋膜疼痛综合征、颈椎病、腰椎间盘突出症、感冒、面瘫、面肌痉挛、三叉神经痛、功能性消化不良、肠激惹综合症、男性性功能障碍、痛经、盆腔炎、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中风等,初步把握了这些疾病的腧穴热敏化分布部位的高发区,如面瘫在翳风穴区、感冒在风池和上印堂穴区、盆腔炎症在三阴交穴区、眼科疾病在耳垂区等。   5. 腧穴热敏化与灸性循经感传4 Q: G& o  v# _
      针刺疗法的精髓与灵魂是《灵枢.九针十二原》篇所训:“刺之要,气至而有效”,即激发感传,气至病所。古代医家已把激发感传,促进气至病所作为 提高针灸疗效的一种积极手段精神分裂症偏方。《三国志》在描述东汉名医华佗行针治病时说“下针言,当引某许,若至语人,病者言,已到,应便拔针,病亦行差”这就是对感传与针刺疗效关系的生动描述。《针灸大成》中所说的“有病道远者必先使气直到病所”就是一个尽人皆知的著名论断。强调行针治病时务必使气直到病所。近三十年来,我国学者的研究结果已经表明:感传活动是人体经气运行的表现,是人体内源性调节功能被激活的标志。针刺疗效与感传显著程度密切相关,感传愈显著,针刺 疗效也愈好。采用激发感传,促进气至病所的方法,对治疗一些现代医学棘手的病症已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6 y; g+ `* e6 |  但长期以来,灸疗学仅强调请求施灸进程中的腧穴产生部分的热感和皮肤的红晕,并不强调艾灸治疗过程中产生感传运动。艾灸穴位能不能像针刺一样发 动感传,气至病所?灸之要,是不是也要求气至而有效?乃至殊效、高效、速效和长效?如果能,假如是,这就象征着艾灸的疗效大有挖掘之潜能!+ M+ U) |7 ], F9 t% t
      八十年代,我国著名灸疗巨匠周楣声已观察到艾灸能有效地激发循经感传,施灸的部位常器重选择压痛点。我们则观察到,压痛点与热敏化腧穴是两种不 同性质的穴位敏化类型,前者属力敏化,对机械能刺激敏感,如针刺、按压等;后者属热敏化,对热能刺激敏感,如艾灸等;有时两者可同时在统一穴位发生,表现出腧穴敏化的多重性和多样性。艾灸热敏化腧穴极易动员循经感传,出现率达95%以上。阐明艾灸热敏化腧穴能高效力发动感传,热敏化腧穴是灸疗的最佳选穴,灸之要,仍旧遵守“气至而有效”的针刺疗法古训。
      a) m$ E2 @0 @5 X5 h  第五章 腧穴热敏化的探查0 l6 j( U2 z4 S" ?2 ]$ H
      腧穴热敏化的探查是激发感传、开明经络的要害之一。它决议了本疗法对病症的适应程度及施灸部位。腧穴热敏化的发现过程表明,其出现部位、表现特征及合适刺激都有其特有规律。长期的临床观察表明,对于腧穴热敏化的探查必需在深入认识腧穴热敏化现象的基本上,选择适合的艾灸资料,采用准确的艾灸方 式。4 h. C8 {& ~9 r  R- B/ D
      一、灸材抉择
    5 X( K9 B0 [- s: t/ h  腧穴热敏化的特征研究及临床疗效研讨结果证明,这类新型敏化腧穴的最佳刺激方法为艾条悬灸,故取舍纯艾条作为腧穴热敏化探查的灸材。
    & o5 }; S. |. p8 J, E' K  z  二、探查筹备( |$ x. w3 m+ |! j7 X' Q
      (一)环境2 B5 N: K: w% X" @- V4 Q
      保持诊室宁静,可恰当应用柔柔的音乐。诊室的温度坚持在20℃~30℃。
    9 ^4 h5 U4 y. ?* g  (二)灸态0 L+ c+ T" F  V1 F7 `8 k1 W
      1.打消患者胆怯、缓和心态,挑选舒服体位,充足裸露探查部位,放松肌肉,平均呼吸,思维集中,领会艾灸时的感觉。1 o1 W/ k* r1 v2 C( Q
      2. 医生集中注意力于施灸部位,一直讯问患者在艾灸探查过程中的感觉,随时调剂艾灸的手法与位置。$ X6 p$ g1 Q9 t. ~  n; V) \
      三、探查部位+ _8 C5 `2 V* R& v, e' K  [# Q
      腧穴热敏化是疾病在体表的特别反映,它直接或间接的反应机体疾病的部位、性质和病理变更。依据长期的临床察看与研究发明,不同疾病的腧穴热敏化 的出现部位是不同的。联合传统灸疗实践及临床视察,可从以下多少个方面来探查:" f0 [' X. S: C8 t; I1 p. K& t2 \
      1. 相关疾病的腧穴热敏化高发部位(见下篇各论部分)
    4 v. R" k; q/ d  2. 病痛及其邻近部位% ]4 s7 G  C- v: g
      3. 与疾病相关的经络循行部位; J. t/ f  N4 q9 s8 X3 Z4 {9 i$ V& L
      4. 体表特定穴部位
    # g; |7 K- a; R' K: a; m  5. 与疾病相关的神经节段分布部位, g# Z2 n& G# J) \3 o- I
      四、探查手法
    2 F- y1 g  M/ |5 }6 ^$ u9 R  1.回旋法   用点燃的纯艾条在患者体表,距离皮肤3cm左右实行盘旋灸,以患者感觉施灸部位暖和舒服为度。此种办法有利于温热施灸部位的气血。
    - E+ e8 w3 F% P+ _- ]  A7 r' v- L  2.雀啄法   用点燃的纯艾条对准旋灸部位,执行雀啄灸法,以患者感觉施灸部位波浪样温热感为度。此种方法有利于施灸部位进一步增强敏化,从而为局部的经气激发,产生灸性感传作进一步的预备。4 \) G  E; p' y8 J; {/ Z
      3.温和灸法   用点燃的纯艾条对准施灸部位,在间隔皮肤3cm左右实施固定位置的平和灸法,以患者局部无灼痛感为度。此种灸法有利于激发施灸部位的经气活动,产生灸性感 传。. _" s  j8 M0 n2 ]2 c
      腧穴热敏化的探查手法通常是上述三种伎俩的密切配合。根据腧穴热敏化现象出现的时光,有迟发和速发之分,故在临床探查的过程中须要医生耐烦、细 心的观察。如果在上述的探查部位中均不探查到腧穴热敏化,可再采用激发手法以激发患者整体经气程度,而后运用上述手法再次进行探查。所谓激发手法就是采用艾条温和灸法艾灸患者的神阙、关元、至阳、肾俞、足三里等强壮穴位,施灸时间为20分钟左右。临床研究表明,采用激发手段能使腧穴热敏化的出现率提高 20%~30%左右。
    0 m9 V+ ]0 H7 d, E# ^' `# Z  反复上述步骤,直至所有的热敏化穴被探查出。
    . @2 x4 C9 k3 u% B  五、腧穴热敏化的判别+ n* t) A( l1 K) V4 N( R4 R1 R
      腧穴热敏化是根据施灸部位对艾条悬灸的灸感反应来判断的。长期的临床观察发现,腧穴热敏化在探查过程,会出现以下几种灸感反应,只有出现以下一 种以上(含一种)灸感反应就表明该腧穴已发生热敏化
    0 c3 m4 E  l1 f  1.透热:灸热从施灸点皮肤表面直接向深部组织穿透,甚至直达胸腹腔脏器;
    * n& L( q; _: }* z# K  2.扩热:灸热以施灸点为中心向周围扩散;. W6 O0 D' v1 i, N
      3.传热:灸热从施灸点开端循经脉路线向远部传导,甚至达病所;
    - l, |4 N3 e9 D) {3 c  4.局部不(微)热远部热:施灸部位不(或微)热,而远离施灸部位的病所处感觉甚热;
    , F3 c# d$ l, I4 K' Y+ p, R  5.表面不(微)热深部热:施灸部位的皮肤不(或微)热,而皮肤下深部组织甚至胸腹腔脏器感觉甚热;
    ) H" ]) C7 t' R  6.其余非热感觉:施灸(悬灸)部位或远离施灸部位产生酸、胀、压、重、痛、麻、冷等非热感觉;
    9 D& G: S1 p2 Y( J" b$ d  

第十七课 看图讲解分析色彩 风格 方案创意技巧
拓者推荐
  • 【上海站】获客实操训练营
  • 风水丨设计与签单必修课
  • 全新设计家装各空间动态图库
  • 【上海站】户型优化总监内训课
  • 【上海站】全案设计&落地管理
  • 2025拓者年费+案例Vip会员说明!
  • 【 拓者年费--CAD图纸】
  • 【 拓者年费--户型方案】
  • 【 拓者年费--豪宅视频】
  • 【 拓者年费--灵感图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