瓦爿之上的建筑大师——王澍

仅供分享不做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谢谢配合。



因为普利兹克奖,王澍开始比肩贝聿铭和赫尔佐格、德梅隆这样的建筑大师,与其说他在传统建筑规则上离经叛道,不如说他习惯于挖掘和扩充建筑学的内涵和外延。他的作品,外表不失庄重威严的同时,又能完美运作,并为生活作息及日常活动创造出一个宁静的环境。
【人物生平】
王澍,男,1963年11月生,1985年毕业于南京工学院(今东南大学)建筑系,1988年获得东南大学建筑学硕士,王澍的硕士学位论文《死屋手记》批判了当时的整个中国建筑学界[3],他在答辩时把论文贴满了答辩教室的墙壁,还声称“中国只有一个半建筑师,一个是我,齐老师(齐康)算半个”[4]。虽然论文全票通过,但学位委员会认为过于狂妄没有授予他学位。直到一年后经过重新答辩,王澍才获得硕士学位。2000年,王澍在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取得博士学位并开始担任中国美术学院建筑艺术学院院长。2002年,他出版了专著《设计的开始》。2011年,成为第一位担任哈佛大学研究生院“丹下健三客座教授”的中国本土建筑师。
现任中国美术学院建筑艺术学院院长、博士生导师。王澍喜欢阅读、箫管,擅长书法和山水画,执着践行中国本土建筑学理念,享有“中国最具文人气质的建筑家”美誉。代表作品有世博会宁波滕头案例馆、苏州大学文正学院图书馆和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园等。
【荣誉集锦】
2003年,“垂直院宅-钱江时代高层住宅群”项目获第十届全国美术作品展览银奖
2004年,苏州大学文正学院图书馆项目荣获中国建筑艺术奖
2005年,宁波五散房项目荣获HOLCIM豪瑞可持续建筑大奖赛亚太地区荣誉奖
2005年,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园一期工程获中国建筑艺术年鉴学术奖
2008年,“垂直院宅-钱江时代高层住宅群”项目获德国全球高层建筑奖提名
2010年,作品“衰朽的穹隆”获该年度威尼斯双年展特别奖
2010年,与妻子陆文宇一起荣获德国谢林建筑实践大奖
2011年,荣获法国建筑学院金奖
2012年,荣获建筑学最高奖项普利兹克奖,成为第一位获此殊荣的中国籍人士,也是继1983年贝聿铭之后,第二位获此殊荣的华人建筑师,世界第4年轻的普利茨克获奖者。
【设计理念】
王澍,作为活跃在中国建筑第一线的建筑大师,他的作品总是能够带给世人耳目一新的感觉,即使是对那些建筑司空见惯的人而言。凭着对项目场地的独特见解,对中国传统文化在建筑中的高超表达,以及对不同建筑材料组合的巧妙把握,使得王澍的作品有着一种独特的象征性和延续性。
这种特殊的属性从何而来?引用王澍本人的话来讲:“在当大家拼命赚钱的时候,我却花了六七年的时间来反省。”也许正是这六七年时间的反省,使得王澍能够在浮躁的社会和喧嚣的环境中静下心来,细细体验中国传统文化和精髓和魅力,并发掘其与建筑内在的微妙关系。这使得王澍的一些作品中具有和国画中相同的一些性 质,例如:叙事性。
“当中国的知识界将兴趣转向自然的时候,皇帝们在都城里用木头造100米左右的高层建筑,这些在敦煌壁画上都能看到。但是到了7世纪,观念改变后,高的建筑越来越少,因为这些建造使得自然资源付出了巨大代价。在宋朝的时候,想找一根大的木头柱子已经很困难。而中国的文人阶层也开始关心自己的生活,他们住在自然之中,生活在非常朴素的环境里。”王澍说。“中国有那么深厚的文化,而现在到处在拆古老的建筑,当年古代建筑师用的那些有尊严的材料,如今像垃圾一样被丢弃,所以我要用智慧的方式让它们复活。”建筑师王澍想告诉人们的是,循环利用人们眼中的废旧材料也能造出“桃花源”。
【作品赏析】
王澍是全世界第一个获得普利兹克奖的中国人,而且是土生土长的中国人。他深谙中国传统建筑文化且运用自如,将之与现代感十足的城市建筑风格融合在一起,创造出了很多经典的建筑物,这在中国建筑界乃至世界建筑界都产生了深远影响、意义重大。
不规则的窗户,楼底与地面成一斜角,这些使得建筑物充满跳跃的活力,现代感十足。


象山的中国美院校区最独一无二的特质之一是,黑灰色的建筑与当地乡土自然景色融合地很彻底,浑然一体。比如图片中,油菜花田与不规则建筑物相伴左右。


白色的墙面,让人想起江南的白墙黑瓦;大小不一、高低也不一致的窗户富有现代气息;两条互相不平行且不与地面平行的走廊与这栋看起来U型的建筑构成一段和谐且永不终结的旋律。


黄色的木材原色和周围的绿树协调地共存,屋顶用黑色瓦片拼成圆弧型,不远处是湖泊,好一幅田园度假风格。


这种窗户仿照古代样式建造,让人想起学堂的感觉,一股墨香味扑鼻而来。


同样是几个大弧形结构的屋顶,墙面上有黑白色的栈道。墙看起来更像是一页一页的书页。


这面墙是用旧砖瓦拼出来的,所以他们的颜色参差不齐,但又未尝不是错落有致,别有一番风韵,而且也环保。


这里展示的只是一小部分校区的建筑和景物。据介绍,在建造象山中国美院校区内的30多栋建筑物时,使用了700多万块旧瓦片,这些旧瓦片都是王澍从各个不同的拆房现场收集来的,这种做法象征着建筑材料的可持续性也预示着建筑文化的传承。虽然这几十栋建筑各自独立,外观差异非常之大。但是可以看出,它们在整体风格上是统一的,那就是现代的不规则、跳动的旋律感与中国传统建筑的浑圆、方正以及南方建筑物白墙黑瓦相结合,主要采用黑白灰和木头本色,与周围的自然景观结合地很彻底,浑然一体。这些建筑物在象山本地乡土气息的衬托下,美的低调而华丽。又或者,建筑物本身就是用来衬托自然景色的?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精华推荐
换一换

发表评论2

瓦爿之上的建筑大师——王澍
拓者推荐
  • 【上海站】获客实操训练营
  • 风水丨设计与签单必修课
  • 全新设计家装各空间动态图库
  • 【上海站】户型优化总监内训课
  • 【上海站】全案设计&落地管理
  • 2025拓者年费+案例Vip会员说明!
  • 【 拓者年费--CAD图纸】
  • 【 拓者年费--户型方案】
  • 【 拓者年费--豪宅视频】
  • 【 拓者年费--灵感图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