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宝·博洛尼CEO 蔡明谈设计

2013-2-23/ 图像资料下载/ 设计理论/ 只看大图 阅读模式
仅供分享不做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谢谢配合。
本帖最后由 安董 于 2013-2-23 11:20 编辑
1 w6 y! X0 |$ {- P* ?$ t' O  ~0 Q% f7 p* P. s
科宝·博洛尼CEO 蔡明简介
1968年出生于北京,大学毕业后就职于中科院力学研究所,1992年创业,成立科宝公司。
  创业历程   + \" C, }& `! A, q( {# y3 {
1999年 科宝公司开始进入厨柜行业,以强设计感的意大利风格厨柜启动市场,迅速成为行业典范。     2001年 10月成立中国和意大利合资企业——北京科宝·博洛尼厨卫家具有限公司。与著名意大利设计师的广泛合作,打造了国内顶尖研发团队。最终超越厨柜产品而成为一个生活方式品牌,并确立了行业高品牌定位。     2002年 预测到单一厨柜产品的竞争必将愈演愈烈,科宝·博洛尼的国际与国内两支研发团队对整个家居的各大产品领域进行了深度研究和大量的技术储备,并决定以每年一个新产品类别的速度,以家装为龙头,构筑整体家居解决方案。     2003年 推出内门移门系统和衣帽间。     2004年 推出整体卫浴;     2005年推出板式家具、沙发布艺、灯具饰品,建成8000平米博洛尼家居体验馆,全球首创以生活方式体验、用室内设计和装修服务带动从建材到家具及后期配饰产品销售的独特模式,获得了极大成功。博洛尼与德国钛马赫(Junbau Tellmach)建筑装饰公司(系德国建筑同业互助协会BG成员和德国手工业行会HWK成员)合作,为博洛尼带来先进的施工工艺标准及管理体系。     2006年 · 推出地板主材产品;     2007年 · 启动科宝入住家装,让消费者一步到位,能够提包入住;· 在广州、深圳、南京、杭州成立控股分公司,并全部落成博洛尼家居体验馆;· 成功受资于摩根士丹利1800万美元并达成战略合作伙伴;·由BOLONI与《时尚家居》共同发起,联合米兰理工大学、中央美术学院等机构,为中国人的生活 方式进行设计;     2008年 · 推出博洛尼整体精装,以户型优化设计、独有的工厂化装修、全系列产品,以及标准的施工管理进入住宅总包方市场。· 邀请意大利、法国、日本、英国、荷兰、中国等全球顶级设计师,以“中国人的餐饮文化”为主题展开活动;· 陆续在天津、苏州等城市成立控股子公司,并全部落成博洛尼家居体验馆;·中国文艺复兴为目标的九朝会项目启动,将成为京城文化交流的一个多功能性集散地。 2009年 成立宁波分子公司。   
" n2 B+ i$ N6 E+ c4 o中国家居装潢领域第一人   2 k  K1 I, z  ~# A# k8 `
喜爱意大利设计,尊重德国质量。国内首家引入意大利设计事务所全面合作,并且是唯一从空间生活方式设计到全系列产品设计的整体合作;也是全面引入德国生产厂长和施工总经理的第一人。  ; d$ X* ]; F, _
崇尚创新   ; \2 @7 l! X1 U3 f/ r3 D
全球首创家装整体解决方案商业模式,并与意大利设计事务所合作研发了首个以生活方式为核心的16间宅家居体验馆展示模式。   
( d9 J0 {- x' Z: N5 C/ [3 g技术狂人   ; M0 A' p# O9 I6 X- X0 t
首家研发全系统家居木作32毫米技术及柔性化制造;恒温恒湿恒氧毛细管网内表皮系统;干式内装CSI产业化系统;老年公寓1000个人性关怀点的技术研发等等。   
/ {. m. h7 D$ Z# ^+ V时尚跨界   
  Z/ V4 J0 u0 o5 ~2 {( F创办明画廊,主持全球范围“为中国设计”活动,多次赞助CIGE国际艺术画廊博览会,连续四年承办“全球室内设计奥斯卡Andrew Martin室内设计大赛”,主办了GBD北花园艺术区“500立方米”全球艺术建筑设计竞赛,获邀为央视服装设计师选秀节目“创意星空”评委,等等。   1 Q1 t! h0 z! ]5 \9 J& |
半个设计师  
0 j. u# c" B, `: T( [2 L- F$ `9 C/ b喜爱设计,操刀设计过多款成功产品:京城顶级中式会所九朝会、色空吧、各种家居产品等。  
& [, f! h1 f8 X6 B1 e" \& Q生活方式    7 [; J; r) F; _1 p' I. j' z8 [: k
令人羡慕的“生活家”,爱好昆曲、造园、马术、游艇,常游历于世界各地艺术展、设计型酒店、餐厅及SPA,体验并探寻世界各地的当代艺术及部落文化。   * p: @6 k! N* p& w
社会责任   / j! W2 K" i$ ^7 p: e) }
多年以来带领企业致力于环保公益事业,自2002年起至今共计投入3000万,植树共计超过10万亩。     
2 M1 G: n* g2 t' u4 ~, F公众形象     
. d" _; {" `0 X5 z; F* g央视《对话》、《波士堂》、《商道》、凤凰卫视《完全时尚手册》、湖南卫视《锋尚之王》、北京卫视《名人堂》、第一财经《谁来一起午餐》等权威电视栏目专访对象,与瑞典首相默德·奥洛夫松对话。   - 《中国企业家》、《环球企业家》、《罗博报告》、《时尚先生》、《时尚家居》、《经济观察报》、《北京青年报》、搜狐网等国内知名杂志、报纸、网络媒体专访数以万计。   
  b) q  g# e0 V. j8 V& H: e; J我是一个挺能卖钱的艺术家   " G8 A: B, {# T4 P. M6 D
 一个企业家的审美品位决定了他的企业水平,也决定了能驾驭怎样的设计师。对此,科宝博洛尼也在培养。    9 B1 V+ b- ]- H1 i
我选的行业一定要有审美    
& b9 r! Z+ v# e6 v# {当时选择家居行业跟个性化是有关的。因为之前我是电器行业的,我发现电器行业拼的是大规模制造,比的是成本,但家居代表了人的生活方式。    
% D) T* [/ @0 o6 T当吃变成工作就失去了乐趣     / ?% _( }  \: z1 c# p8 v+ q2 R
我点他菜里最便宜的,一个青菜、最便宜的一个肉菜,也没花多少钱,但是那时候还是学习心态,因为去那都是为了看室内设计。     / X' a* f) }/ S7 r3 `
九朝会真就是我思想的解放     * T& S) _+ R  g) O& o6 m, M+ [9 j
不是崇古,其实原来像我这样的年轻人对中国文化是没概念不喜欢的,甚至于说想打破的。     
0 g* K: h3 I+ {5 R$ C: U创业初期的理想就是顿顿吃肉     ' ~' x- R9 g- y6 k7 S
创业前两年的理想就是哪个饭馆好吃就可以不假思索的去吃,顿顿能吃肉,基本上就是为了吃,那时候老觉得别人能下馆子特别羡慕。     0 [- R# ~, B9 w) k% w
在意大利艺术区看中国设计     ! z: h, w% }) p) L0 U% ~, y: \7 w6 r! j$ D
在科宝体验馆发布会上也有过类似场景,发现但凡这种影像投射,头型永远是最先出卖我的。
; s( v/ Q  O1 K+ ]& P' J9 W( a3 D' \
* _; m4 V. r- k& t1 ~; E设计是实现任务还是引导生活?3 o% L! k+ e+ K7 L& P! l
设计和生活方式,谁引导着谁,这像个鸡与蛋的问题。
最开始在国内,我们的习惯是生活方式引导设计——说得更直白点儿,是引导设计师。因为那个时代的设计师,基本职能是实现,不是创造。你说想怎么着,我就用好手艺给你做出来。床方桌圆还是椅高塌矮,悉听尊便。最多以前给哪家做过一张桌子,带您过去看看,如果有兴趣觉得还可以,咱也照样子来一套。这种情况,应该说设计是实现生活方式的手段,后者的意愿引导着前者的实现。其实虽然说得好听,但究其根本,就是既没设计,也没生活方式。大部分中国人在彼时,都是第一次有了自己的私人住宅,之前不是胡同就是宿舍,不是筒子楼就是平房,面对客厅、阳台、起居室,需求基本为完全功能化的:床能睡就成,椅能坐就好。
之后,我们大众老百姓的视野不断宽广,好莱坞大片、国外明星起居、老外家族田园,都有机会看到了,审美需求也在模仿中上升。当然上升更快的是设计师们。我们出国看展,回国苦干,设计出多种生活方式让大家品鉴。从最早博洛尼推出的7间宅7种生活方式,到现在众多公司的n种生活方式,可谓琳琅满目。但一个问题:在如此丰富多彩的设计语言下,理应是设计引导生活方式,让大众在选择中实现好的家居梦想了。可面对很多设计出的生活方式,老百姓对有些并不买账。"这样前卫,如此高雅,那般精致"。而且一跟"风格"、"风尚"搭边,就多少有点鄙视消费者:我说这是流行趋势,就是流行趋势;我说这是世界风格,就是世界风格;我说这椅子好看,你倒试试能说出哪里不好看啊?这样算用设计引导消费者的生活方式么?能算才怪。因为消费者大部分不是学美术学设计的,说不出个一二三反驳你的风格论,但是他们一个理由就能把你秒杀:这个东西啊,我不喜欢。
这里分两类,西式和中式。偏西化的设计领域,基本上,有些人的理念比十年前没有太大差别,不同只是十年前按客户说的打家具,现在按老外用的打家具。我们的当代生活方式多来自对西方的学习,这没问题。但所以这方面要学习,更要分析,究竟什么才是奢华,而什么只是西方社会大老粗的显摆;什么才是人性化,而什么只是弄得好看一点儿没有情感的设计;经过怎样再设计的一个古典环境,才能让人自在享受,而不是把家弄成欧洲老电影的皇宫后院,住进去浑身别扭老沉重得喘不过气。这时,你要分析它的文化形成和人们的居住习惯,而不是光看桌子什么线条圆墙面什么颜色。而对中式设计来说,完全复古与完全创新的市场都不太大。一个假作真时真难假,再怎么访也访不过故宫里的古董;一个只用中式符号做噱头,没有考虑到中国人百千年来的文化血脉,让大家住的不惬意,与更突出效果的现代设计又有何区别。中式的方向还应该是有群体记忆的新中式设计:既要让人有文化记忆,认同对设计的熟悉感,就像安迪•霍沃尔用梦露毛主席做的波普一样;又要有全新的视觉构型刺激,用流行的设计语言表现出来。
这样的设计,是能改变甚至创造新生活方式的。但再进一步,我们不是仿外,就是挖古,而当下中国人的生活方式,到底研究了多深呢?老外设计师站在前排,他们无处可仿时,是在创造怎样的生活方式呢?老一辈艺术家说艺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用在设计上完全对路。他们是观察和体验生活,各种通常的、奇诡的生活。他们把精力放在创业产业的灵感源头:实验戏剧与部落文化,从天才对未来的幻想中提取色彩、线条、态度、人生观。他们观察城市中最新锐、最颓废、最与众不同的一群人,看他们的生活状态。这一切的源于生活后,他们用自己的设计语言来表现这个时代,把生活中偶尔闪亮的东西,美学化后推向全体人。这些不是瞎编乱造,而是提纯精炼的生活方式。使用者面对这些设计,才会有感而发,而不是像看抽象画一样,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非要你大段解释其中寓意才能知道你众多知所谓、没有共鸣的细节。
在整个世界史上,近代中国一直在大踏步追赶。追赶的成本必定小于开创,所以我们可以用50年赶上500年,吸收别人的经验迅速成型。但在经济文化逐渐进入到主流领域的现在和将来,中国需要用原创者的意志去引领一些东西。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精华推荐
换一换

发表评论8

  • 安董 2013-2-23 11:20:58

    如果装饰是种罪 这罪已犯了千百年

    任何时间、任何地方出土一个年代比较久远——基本是秦汉之前的青铜器,不管是锅碗瓢盆,还是盆鼎刀剑,我们能看到的都是华丽繁复。从商朝到前秦,青铜器造型千般万种,上面有很长的铭文,表面布满各种各样细密的花纹。一口大鼎气势磅礴,一个酒器精致典雅。在那个时代,你很难找一个特朴素简单,为盛水盛饭而用的青铜器。

    1 b  b6 t. {4 n% Y7 Z# d6 j) ^& P
     那个时代,不管一个国家,还是一个部落、一个氏族,人们都需要向心力。向心力不是每天聊天侃大山侃出来的,需要能承载这种向心力力量的作品。人们需要一个能把力量表现出来的结构,证明我们的国王太牛了,我们的族长太伟大了,我们的长辈太德高望重了(当然很多时候是国王、族长和长辈需要这种潜意识的宣传)。对器皿的装饰,就很能体现这一点。越复杂越繁琐的花纹,越说明这个国家的工匠技艺高超。勤修苦练掌握了这么高超的技术,经过几十年甚至几代人完成这样一件惊世之作,把这个壮丽的作品展现给世人的时候,众人都会被气场感染,不由自主地顶礼膜拜。伟大啊!
    不止是中国,任何一个古国,都有这样一个过程。印度的泰姬陵,内墙和外壁都是精美的雕刻,和用彩色宝石镶嵌成的各种复杂华丽的花式。哥特式大教堂雕刻极为丰富,法国教堂内部全是彩色玻璃大宙,几乎看不到墙面;外部雕刻富丽堂皇。英国教堂会把拱顶做成无数下垂的漏斗形花饰,巧夺天工。及至君主制最强盛的时代,巴洛克和洛可可这种极尽繁复稠密的装饰自然而出。
    要显示所拥有的力量,繁复装饰是绝对必不可少的。两个国家之间,武斗靠军力,文斗靠文化,向心力之争靠各种形象的象征。中国和阿拉伯抗衡,一方代表我帝王的龙形雕刻花纹密布紧缠全身,那是相当华丽啊;一方我真主所在之处,梁柱的彩绘雕刻和圣龛的环境,那是相当高贵啊。彼此对峙:我们的文化底蕴可是极其深厚的。我很厉害啊,想打我要付出很大代价哦。
    这几千年,所谓的设计,都是在做装饰。设计的意义,也是为了提供繁复的装饰。这是一种扩张式的、显示实力式的心态。就像现在的中国。我真的赚了很多钱,你不要不信,我真的很富有,我确实比你们这些西方人家底厚得多,不信你来看我的家里,多华丽高贵。如果是平和的、温和的、强大的帝国,是会出现很多简单的知性和感性。唐宋,可以去画千山鸟飞绝的素山水。包豪斯,会去在历史上第一次说出"所有装饰都是罪"。
    但这不是说,我觉得现在中国的家居装饰、设计都太媚俗、没底蕴、不够强大。以前我是这么觉得,因为看太多了,觉得古典的繁复都眼晕,只做极简。可是后来,逐渐理解了很多人的心态和想法。这是一个必然过程,我们必须经历。
    前几天看到中国在纽约时代广场投放的国家形象宣传片,60秒,各领域的代表人物,姚明、袁隆平都来出境。这是面子工程么?不是,首先外国拍国家宣传片就是提升国际形象,中国拍就是面子工程,这理论很无聊。其次美国人不是井底之蛙,但美国媒体和宣传你不能对它有多高期望。就连娱乐化的电影里,《变形金刚2》这些,一些主流大片里,一拍到中国的镜头就是破房子、老式收音机、废旧工厂、钢筋水泥的老旧工业区,然后基本都是灰色调调。有时候,需要我们的宣传来表达一些东西,需要我们的装饰来反映一些东西。这些,既是个人心态的必然,也是整个时代的必然。
    我们不会总以装饰为乐,这也是必然。现在的年轻人喜欢极简的就越来越多,他们年龄增长,三四十事业有成,会有人去选择繁复的装饰,但也会有相当一部分不会了。现在喜欢名牌的很多,或者说需要用名牌装饰身份的很多,随着表现权力地位手段的变化,这些也会平和下来。中国进入现代社会,每个人对自己负责,对自己的目标负责,神龙啊,花纹啊,渐渐不是必要。更多人开始追求温和的理性。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 安董 2013-2-23 11:21:37

    下一个三十年流行什么?

    流行趋势,流行什么颜色,流行什么风格,不好说的。一百个人一百种说法。聊些更基本层面的东西。
    《中国大趋势》这本书的作者,奈斯比,号称趋势大师,前阵子还来过中国宣传。人家研究趋势趋势确实有一套,他第一本书是80年代初写的,名字就是《大趋势》,没有前缀后缀。研究的是整个世界,重点就是西方,美国。然后过了几年,奈斯比很敏锐地嗅到风头有变化了,于是写了第二本书,叫《亚洲大趋势》。直到去年写了第三本,直接叫《中国大趋势》了。西方——亚洲——中国,这就是趋势。
    那具体到中国。中国说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三十年半个甲子,至少在这块土地上是很有道理的。1949年建国。往前30年1919,五四运动,民主国民性爆发;往后30年1979,改革开放融入世界。到2009,三十年的改革开放,中国一直在野蛮增长。使蛮力就ok,碾轧一样地资源密集型扩张,不要什么文化,不要什么创意。代价和成果并存,牺牲了环境、信仰、资源,换来了完全可以说辉煌的GDP。
    9 d1 J) _' u4 a' i- r; z; v0 R( t
    那么再接下来的三十年,我想应该是文化崛起的三十年。
    第一,中国制造未必消失,但因为人力成本涨、地价涨、环保成本涨,肯定要转型。也许是往西北转,也许往精细全自动方向转。很多产业的结构都类似,都会向追求更高附加值发展。第二,中国人的价值评判观念也在变化,本来是完全以货币量多少、是否和西方接轨为唯一且最高判断标准,现在发现GDP其实已经一人之下万人之上了,软实力的需求自然滋生,想要在文化上得到世界认同。文化创意的发展,有需求有空间。
    博洛尼和Andrew Martin合作了这么些年,每年都在感受着创意设计领域的变化。今年,一个西方审美观为主体的国际顶级室内设计奖,有8个中国设计师获奖了。采访时我和Martin都说这个问题要分开来看.
    第一是中国现在正在文化崛起,现在有太多的创意设计机会,基数足够大,自然容易从中选出一些优秀作品。第二点,在项目数量激增的情况下,中国设计师拥有了更广泛的交流机会,更广阔的实验舞台,更稀奇古怪各种各样的客户需求,这些都会促使我们的设计实力突飞猛进。
    这种环境下,我觉得设计也许会有几方面的突破。
    第一,对中式和传统的控制更加自如。以前很多人强调我中式,我传统,仍有一种弱势文化的心理,越弱势越封闭,越弱势越在乎所谓的纯正。中国最强盛的唐,其实是最开放最能海纳百川的。在GDP牛了之后,中国文化也在渐渐牛起来,至少老外开始觉得你这种文化应该有独到之处了,不然怎么三十年经济能这么牛呢。我们对自己的文化更有自信,对世界的文化也就更加豁达,更能接受各种文化的混搭,更能在传统与现代间找到好的平衡。
    第二,对西方审美理解更加深入。中国文化崛起了,但这三十年还未必能达到主流文化。想成主流,也许要2039到2069的下个三十年了。现阶段,审美体系仍旧由西方的哲学来构筑。我们8个设计师获奖了,应该说他们的作品更加符合西方评委的审美观。在项目量激增,实习机会n多,国外建筑设计纷纷来中国开试验田的环境下,我们大部分不出国或少出国的设计师,对于色彩的哲学、线条的哲学、空间的哲学,能够广泛地学习和实践了。
    第三,自身修养提高带来设计意境提升。文化崛起,是全民的文化崛起。设计师、批评家、消费者、大爷大妈少年儿童,都在其中成长。以前家居这个行当,基本就是一群木匠瓦匠,因为人民的需求也就是做木工做瓦工。肚子里没货,散逸不出意境。而在这样一个大环境下,全民审美素质人文素质的提高,同样会作用在设计创意领域。
    # W1 R& I" L0 H1 e* N# I* _: t
    博洛尼一直和Andrew Martin室内设计奖合作,也是希望在这样一个大趋势下,为中国创意中国设计做些事情。这个奖很权威,毋庸置疑。它还很时效,这就很难得。很多奖项、年鉴,都是一个绝对正确的总结,但未必能告诉你现在这个时间,世界正在流行什么。而我们现在最需要的,就是与时俱进,在经济全球化之后,文化也融入全球,等待成为主流的一天。设计将更被需要,更加美好,这一点我坚信。

    + H2 R, g( v4 c8 u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 安董 2013-2-23 11:22:26

    硬起来的软装

    国内软装的兴起趋势是必然。这几年的市场需求很明确,第一是刚性需求。老房二手房改造越来越多,新房越来越少。因为政策都出来了,明年房地产市场肯定疲软。尤其很多有钱人已经有两套房,以后没有资格轻松买房了。
    第二是精装房的大面积铺开。精装房的比例在一线城市已经迅速从50%增长到73%,代表着只有27%的房子是毛坯房,需要被装修。它们需要的是什么呢?家居、灯具、饰品。毛坯房的装修在严重减少,所以市场一定向家居和软装方面占的份额越来越大,施工和建材的比例越来越小,这就是大势所趋。企业的重心必然要从做毛坯房的施工建材为主,转向到以家具软装设计和老房改造的方向上发展。
    第三是大家审美需求的提升。家以前就是用来住的,大小是王道,结构是主体。顶地墙,这仨弄好了,所谓的一个家就有了。可一个劳累半天下班回到的地方,周末赖床起来活动的地方,家人朋友聚集的地方,怎么能是只是顶地墙撑起的立方体,没有情感归宿可找呢?而情调、生活方式、个人喜好,这些氛围类的陈设装饰,就都要靠软装的元素来烘托。
    0 L# B' K9 S- R: y
    软装需求澎湃,不是这几个月的事儿。几年前,众多公司也曾经试水,但效果不理想。问题同样有几点:第一,软装是设计师和客户的情感类沟通,有迹可循有案可抄,但相比起空间画图、墙体地板窗户,它对设计师的要求仍是更全能。文化修养得好,时尚细胞得足,做出的东西才能不俗;沟通能力得强,因为陈设装饰色彩,客户有个人的强烈好恶,不可能像顶地墙那样,你专业你有熟练流程,我就全听你的,而是需要充分沟通;不光对软装设计了如指掌,对产品、家居配套、整体协调还要得心应手,不协调的空间,东西再好再贵住着也不舒服。这一来二去,要求就很高了。第二,对产品要求也高,定制化需求很多。即使不充分定制化,至少也不能平庸甚至恶俗。没有批量化,就要付出高成本;没有成型的集体创意流水线,就要四处乱抄。再加上最初的软装公司是由设计师、工作室发起的,市场营销和业主沟通这些就都不完善。
    时间推移,行业发展,需求依旧旺盛,那么这些问题也必然在被一步一步解决。拿博洛尼来说,我们一直盯住软装这个趋势,比如产品。我们有自己的家居和沙发软装、窗帘,我们把软装产品跟当季流行的时装充分融合,每年都会根据春秋时装周的变化,快速反应在我们的软装上。其实软装和时装一样,都是讨女人喜欢的东西,女人春秋换季买衣服是特别紧跟潮流的,所以我希望博洛尼软装的调调风格,也能够跟潮流结合非常紧。这个灵感来自以前一次去法兰克福家纺展,我遇到个参展的法国老太太。她的摊儿只有桌布,整个展台,就像巨大的立体花园一样,五彩缤纷,让人说不出的舒服。我说您这桌布真好看啊。老太太呵呵一乐:还成,我是欧洲第一。我说您的设计师真不错。老太太说:"这不是设计师能解决的问题。我做了50年,已经是欧洲第一,没有任何人能让我去抄一下灵感了。设计师都是有行业惯性的,如果还在这个层级,那桌布只能越做越难看。我必须去更源头的地方寻找灵感。我不逛家纺展,只逛时装展。今年流行什么面料,什么花纹颜色,地球上哪个区域的文化风格,在时装展里都能看到。我把这些灵感再用到桌布设计上,才有创新。"去寻找更本源的灵感,才能让产品创意更加优秀。以后每年的春秋北京时装周,都能看到我们的身影。我们会和时装设计师合作,在他的服装秀当中,可能会有一个桥段是我们合作的沙发和软床或者整体布景。博洛尼上次就已经过跟郭培合作了一个系列。
    还比如我们中国设计师的设计。像博洛尼,我们北京就几百名设计师,意大利有两个工作室,每年和全球各领域的顶级设计师跨界合作。这五年来,又一直在中国举办ANDREW MARTIN这样国际顶级的设计大奖巡展,就是为了把世界上最优秀的室内设计引进到中国,并熏陶环境,培养我们自己的设计师,提升设计功力和软装素质。华裔设计师这两年来入选ANDREW MARTIN年鉴的作品越来越多,而且从以往的专做中式,开始发散到各个风格的设计,这些提升都是客户急需的。
    国内的软装业在家居、建材之后,已经成为另一个黄金支撑点,80后们更是集体轻装修重装饰。能为这块市场提供成熟的整合服务,将是巨大商机。
    最后是策展的主题。这次主题是"仁:设计的善意",我觉得特好,符合中国人的心理个性,优秀的设计应该使大多数人民受益,发展中的中国以及中国人民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需要好的设计。而在设计主线和典型性上,也可以更明确。因为设计除了商业应用,也是一种文化行为。同一个材料,东西方设计师用起来会出完全不同的感觉,日本中国设计师也会有完全不同的用法,这种区别性和辨识度就是文化造成的。西方可以实用、时尚、逻辑清晰,日本可以精致、自然、禅性,那么中国的设计可以如何呢?在展览里,其实是可以做出一个导向性的文化探索的。
    三年展无疑是个好开始。设计的美很亲民,在北京或来北京的朋友,不妨上各个展区一逛。
    3 c* Z7 ?0 M/ e, G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科宝·博洛尼CEO 蔡明谈设计
拓者推荐
  • 【上海站】获客实操训练营
  • 风水丨设计与签单必修课
  • 全新设计家装各空间动态图库
  • 【上海站】户型优化总监内训课
  • 【上海站】全案设计&落地管理
  • 2025拓者年费+案例Vip会员说明!
  • 【 拓者年费--CAD图纸】
  • 【 拓者年费--户型方案】
  • 【 拓者年费--豪宅视频】
  • 【 拓者年费--灵感图库】